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大家來說書|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各位朋友,週一好!今天延選好學的〈大家來說書〉單元,為各位分享的好書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本書中文版由蕭寶森翻譯,光啟文化出版。我在開學的友善校園宣導與前天的親職教育座談會,都有分享這個觀念。

📺️ 從YouTube 收看:https://youtu.be/lB8nzSbRGg0
🎧️ 從 Podcast 收聽:https://sndn.link/yenshare/vvYi1Q
本集重點: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 ;4.請求。
⚡️「觀察」應該與「評論」作區別。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 精選佳句
1.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對我們做了甚麼,而在於我麼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2.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往內看,尚未滿足的需要)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這是指責,歸因於外)
3.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來深呼吸,甚麼都不做也不說。
(2)想一想是甚麼想法使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是甚麼。
(步驟3、4之間,先傾聽對方,能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接下來的表達)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4.練習把每一個指責轉化為尚未滿足的需要。
5.只要人們認為自己受到指責,他們就很難體會他人的感受。所以,用指責方式來溝通,很難得到積極的回應。
6.練習運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憤怒的方法之一:將四個步驟寫在一張小卡片,碰到狀況時拿出來提醒自己這樣做。或許看起來有點蠢,但總比爆發衝突好。練習久了,就很實用。
7.使用強制力的目的是防禦(保護自己和他人不受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
8.如果一個人做事會傷害到自己、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所以,他需要的是幫助。
9.認為懲罰有效的假設是,他是邪惡的。為使其悔改,必須令其痛苦。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使其意識到過錯、懊悔、進而改變行為。.然而實際生活中,懲罰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反抗心理,雙方關係更加疏遠。
10.體罰,或許能短期見效,但鼓勵了孩子用暴力解決衝突。
11.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1.那我希望他怎麼做?2.我希望他是基於怎樣的原因去做?(第二個問題才是教育的核心,他是基於滿足他人或避免懲罰?或者是基於做這件事的本質存在?後者才是自主決定)。
12.懲罰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後果。
13.非暴力溝通和迴避衝突、放任不管之間是有區別的。
14.除了迴避衝突以及懲罰,我們還可以有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15.這裡所說的懲罰,不侷限指體罰,還包含言語、態度。
喜歡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 !
對節目有任何想法,想聽我談什麼話題?
都歡迎你在各大平台的留言區提出喔 !
-------
🎧️ 這邊都聽得到【延選好學】Podcast
✅ Apple Podcast:reurl.cc/e8vbvQ
✅ Google Podcast:reurl.cc/6lggjb
✅ Spotify:reurl.cc/A8nM9j
👩‍❤️‍👩 勇延校長的社群平台整合頁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