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我」是「我們」更美好的關鍵

「在一個無法改變的世界,每個人都覺得那個門檻值為3的人應該是別人。
而一個能夠改變的世界,每個人都相信那個門檻值為3的人就是自己。」
-----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
「門檻值為3」是引用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的理論。格蘭諾維特以「門檻值」來解釋群眾行動的連鎖反應,例如社會運動、街頭暴動、網路行銷......。他說,每個人在決定自己要不要加入某個行動時,心中都有一個「門檻」。例如,有的人看到街上有10個人在騷動,他選擇加入;但有的人可能要看到60或70個人在騷動了,才會決定加入。每個人的門檻標準,和人格特質或面臨處罰威脅的內心感受等因素有關。

進一步說明,假設有100人,每個人對加入一場行動的門檻值分別從「0」到「99」;某人的門檻值是「0」,有個人是「1」,有個人是「2」,依此類推。當門檻值為「0」的人採取行動,接著門檻值為「1」的人看到有一個人開始行動了(達到「1」的門檻),就決定加入行列,接著整個運動情勢逐漸升高,最後連「高門檻99」的人也加入。

從以上的理論分析,連鎖反應看起來是很容易的。但事實未必,在連鎖反應過程中若某個門檻值的人改變心意了,調高他的門檻值,連鎖反應可能就此中斷。例如,門檻值為「3」的某個人因特殊原因猶豫了,使得其門檻值提高成「4」,這時候,雖然門檻值「0」、「1」、「2」都陸續行動了,但原本「3」的人變成「4」(這時候有兩個「4」),造成後續的人都在觀望等待。

從以上故事得知,門檻值的存在,反映出群體成員之間具有相互的影響力。台灣雖然面臨挑戰,但還是充滿希望與草根生命力的,只要我們相信且不自私、願意貢獻一己,台灣是有機會重新躍升的。但關鍵是,身為社會公民的一份子,都不應置身事外,要相信自己就是那個門檻值「3」的人,或許行動力不如門檻值「0」「1」「2」的人,但少了看似微弱卻關鍵的「我」,「我們」的社會更美好的機率就降低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