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操之在己,勝券在握

保羅‧塔夫在《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這本書裡提到恆毅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樂觀等非認知能力,與其說是可以教授的技能,不如說它是孩子成長「環境」的產物。

他再三強調來自環境的不健康且持續累積的壓力,對孩子的發展影響甚鉅。

營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引導出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性與自我連結,有助於培養孩子恆毅力、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

勝任感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覺得自己可以掌握並勝任老師所交付的工作,而更加努力去完成;自主性是學習者認為自已有決定權時,就會產生自發性的行為,而且會更謹慎的判斷自己應該要怎麼做比較好;自我連結是期望與他人有緊密的情感連繫,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如果孩子對家庭、學校沒有歸屬感,又如何產生良好的行為呢?

作者指出,這些非認知能力對於未來成功的影響遠遠大於認知能力。當這三個關鍵需求被滿足後,內在動機才得以持續。

這裡所說的環境,主要不是指物質環境,而是人的對待關係。父母、老師、同儕,彼此如何互動的方式。更直接地說,就是溝通的語言。當我讀到這邊,我聯想到《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所提到非暴力溝通的過程: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薩提爾冰山理論,都不約而同談到要先接納、同理,只有暫時放掉我執的時候,你才能看得到對方。

一、如何提高學生勝任感?
二、如何提高學生自主性?
三、如何提高學生歸屬感?

這三項也就是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所談的內在動機三要素:

自我效能(Competence):因為有自信做得到,更願意去努力。
自主與自決性(Autonomy):是自我覺察心甘情願想做,不是命令被迫,更樂於主動掌控進度與品質。
與自我相關性(Relatedness):能與他人建立連繫,建立依附關係,從別人身上感受到關懷。當幸福感提升,有助大腦的運轉與發展。

取其字首剛好是CAR,滿足內在動機的三大關鍵需求,猶如給學生一部駕馭自如的跑車,操之在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