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友善校園週宣導,我跟師生分享了「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的觀念並舉實例示範。相較於非暴力溝通,爭辯、批評、謾罵等暴力溝通,雖然未必伴隨肢體暴力,但語言暴力的傷害也不容忽視。暴力的溝通,其實不算溝通,只有撕裂更巨大的鴻溝。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又稱愛的語言。這個模式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立的。NVC相信,人的天性是友善的,暴力的方式是後天習得的。NVC還認為,我們有共同的、基本的需要,人的行為是滿足一種或多種需要的策略。NVC的目的是通過建立聯繫使我們能夠理解並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後一起尋求方法滿足雙方的需要。換言之,NVC提供具體的技巧幫助我們建立聯繫,使友愛互助成為真實。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其實不複雜,它有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 ;4.請求。
今天我舉了宿舍同學相處的例子並做了簡單的溝通示範。
馬歇爾博士將NVC的觀念與實務寫成一本書,書名是《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本校圖書館有收藏,索書號177.1/6424)。在這本書裡,馬歇爾博士舉了很多實例,例如一位母親對處在青春期的兒子:湯姆,我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表達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明確地請求)
在書中,馬歇爾博士對「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做了更透徹的解析。例如,他提到:「觀察」,應該與「評論」作區別。就是在溝通時,應盡可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不是主觀評價。譬如,我們在抱怨別人遲到時,我們可以說:「這兩次見面,你都晚到三十分鐘」。可是,我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會是:「你每次都遲到!」「你根本沒有時間觀念!」而當這些作為開頭時,對方可能早已經準備開始回擊,「哪有這麼誇張!」「我哪有每次!」雙方展開的就不是溝通,而是吵架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非暴力溝通模式,不複雜容易學,但需要的是練習。我個人推薦閱讀《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如果在閱讀後,還能實際練習,相信可以有效幫助日常生活,也能減少許多不友善的事件發生。
小明和小華是同寢室的室友,小華個性比較隨性,偶爾會將脫下來的襪子亂丟。有天下課回到寢室,小華脫下襪子後不小心將襪子丟到小華和小明的座位中間。小明突然情緒上來,不高興地對小華說「小華,為什麼你每次都要將襪子亂丟?」小華被突如其來的指責嚇一跳,也不甘示弱回擊「我有丟到你的座位嗎?我哪有"每次"都亂丟?」結果可想而知,兩人進入一番爭辯,最後不歡而散。同樣場景,如果換成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小明可以這麼說。
「小華,這禮拜你已經第二次將襪子丟到我們的座位區(客觀的事實觀察,不帶任何情緒評論),我感覺不受尊重並且對氣味有點不太舒服(清楚表達你的感受),因為我希望保持座位區的整潔(表達你的需求),你是否願意將脫下來的襪子放進你的洗衣籃?(明確的請求,不是命令)」小明這樣說,小華未必一定買單。但這樣的表達方式,是經過小明內在的整理之後才說出的話,比起隨情緒起舞的表達,是比較可能有成功的溝通結果。
馬歇爾博士將NVC的觀念與實務寫成一本書,書名是《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本校圖書館有收藏,索書號177.1/6424)。在這本書裡,馬歇爾博士舉了很多實例,例如一位母親對處在青春期的兒子:湯姆,我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表達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明確地請求)
在書中,馬歇爾博士對「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做了更透徹的解析。例如,他提到:「觀察」,應該與「評論」作區別。就是在溝通時,應盡可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不是主觀評價。譬如,我們在抱怨別人遲到時,我們可以說:「這兩次見面,你都晚到三十分鐘」。可是,我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會是:「你每次都遲到!」「你根本沒有時間觀念!」而當這些作為開頭時,對方可能早已經準備開始回擊,「哪有這麼誇張!」「我哪有每次!」雙方展開的就不是溝通,而是吵架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非暴力溝通模式,不複雜容易學,但需要的是練習。我個人推薦閱讀《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如果在閱讀後,還能實際練習,相信可以有效幫助日常生活,也能減少許多不友善的事件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