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生活求美服儀合禮

昨天下午學務處安排了一場美感教育講座,指導學生如何穿出美感。(詳見幸福興附報導)

興大附中校訓是真善美,老師們也將「生活求美」列為學生圖像三主軸之一。但回顧台灣中小學生的穿著,長期以來,偏重統一規範,較少強調美感教育與禮儀教育,這也是學生需要的素養。

近兩年,教育部對中小學服儀鬆綁,在各校都出現了「亂象」。這個亂象,倒也不全然是因為制服與便服的差異,而是如何把衣服穿好這件事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做得很好。

即使是在全面制服的年代,也有不少學生將服裝做了修改或穿法改變,是否符合美感,很少被討論,因為焦點都擺在是否違反規定。

不同年紀宜有適合年紀的打扮,這個說法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認同。一個30歲的青年,做50歲的打扮,大家會說老氣。除了年紀,服裝也應該因人調整。例如身材較胖者與纖瘦者,其適合的服裝造型、顏色,應該也不同。

無論在人生哪一階段,服儀都需兼顧美感與禮儀,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鬆綁後的興附服儀規範是透過師生家長參與討論修訂的,它仍然保留了校服(制服與運動服),但增加了混搭的彈性(班服或社服與校服的混搭)。增加彈性後,從排列組合來算,校園裡穿搭的多樣性一定會增加。此時,搭得恰不恰當、合不合宜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以前不得混搭的時期,穿著是整套的,沒有搭不搭的問題,看到的現象大都是選購尺寸合不合適、衣服是否皺巴巴沒有整裡過、有沒有洗乾淨。那個時期即有少數學生開始混搭,當然是取締懲處的對象。但對於前述尺寸不合、衣著不整等美感問題,因為並無不符規範,也鮮少有人去教育孩子(家庭要負很大的責任,孩子出門前的穿著是家長的責任,衣服不乾淨、皺巴巴都不合宜,不是任由他去。)

原本開放混搭的想法,是考量既然同學除了校服之外,幾乎都有另外購置班服、社服或學校紀念衫,有些學生,特別是住宿生,如果衣服換洗不及,混搭就增加了方便彈性。例如,上半身班服,下半身運動褲。如前述混搭之後,因為上下半身並非原始的一套,此時搭配的長短、比例、顏色、材質等因素,就會影響整體的美感。例如有人上半身制服(正式風),下半身短褲(休閒風),風格完全不搭當然不協調,更不用說其他材質、色彩是否合宜了。昨天講師找了幾位現場同學,直接針對他們的穿著,解說了一些重要原則,是可以提供同學參考的。尤其是在便服穿著的時候。

求美也應合禮

昨天的演講是著重在如何教導穿出美感。但服儀還有另一個重點是符合儀禮。同學將來出社會也是一樣,正式場合就應該著適合該場合性質的服裝,這部分不是單純圖自己方便舒適美觀而已,應該要符合禮儀規範。在目前本校的服儀規範裡也明載了這點。舉例來說,開學始業式、畢業典禮......,都應該穿著全套校服,不得混搭,象徵對儀典的尊重。此外,受獎人出席頒獎典禮,也應該穿著全套校服(制服),無論是校內朝會頒獎,或者到校外接受表揚(例如模範生與市長合影,穿著正式全套制服,不僅是尊重,對外也代表學校)。還有像教育旅行至他校參訪,也應該是全套制服,而且服裝必須整理過,不宜有汙損、皺痕。

腹有詩書氣自華
雖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但一個人給人的整體印象,除了外表,由內散發的氣質才是決定最終評價。余秋雨曾提過「身上的文化」就是這個意思。所謂「身上的文化」有兩個重要概念:「必要的貯存」與「書卷氣」。

所謂必要貯存,是相較於非必要貯存,必須接受歷史的普遍尊敬,亦即經典,貴精不貪多,日日用功不求速成,能熟讀背誦更好。

簡言之,要多閱讀,特別是經典好書,最好能挑選裏頭的佳句熟記。

多接觸經典,時間一久,書卷氣自然流露。所謂書卷氣,不是搖頭晃腦的掉書袋,而是閱讀熏陶而成的氣質,表現在外是:衣貌整潔、聲音温潤、用語乾淨、邏輯清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