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要持續展現主動積極的態度

人生許多東西要靠自己去拿,而不是坐等別人餵養。

學問就是一個例子。

在同一間教室上課,老師給同樣的東西,但每個學生的學習結果卻不同。除了起點差異因素,更大的變數是學生個人「求取學問」的方式與態度。

我記得以前唸大學時,有的教授研究做得很好,但上起課來索然無味,你想多學一點,就得自己去挖。用甚麼去挖呢?找問題和老師討論是一種方法。要問問題之前,自己得先填足夠的料,不能腦袋空空去問問題。當你學得愈深,問題的層次就能挖得愈深,老師能給你的東西也會愈深。所以,求學問的歷程,如果能遇到善於教學的老師,當然最好,但關鍵還是在於「學」、在於「問」。

昨天回來分享學術生涯發展的第三屆學長李佳杰,大方地分享了一段大學糗事。他說,大一時,因為貪玩電動,普物差點被當。回憶那當下,他自問:我千辛萬苦考上大學,是為了甚麼?是要來打電動的嗎?他給了自己答案,重新拾起書本,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從此開始將大把時間投入在課業學習,也讓他領悟到自己對學術研究是有興趣的。後來他就順著自己的覺察,設定一些目標,勇敢跨出舒適圈,成功挑戰美國頂尖大學博士班的申請。

未必每個人要和學長走同樣的學術研究路,但總有一條適合你自己要走的路,究竟是甚麼?沒有人能給你標準答案,這得靠自己去尋求答案。和前面的例子一樣,還是得自己主動去要,而不是靠別人給。

電影神隱少女裡,湯婆婆奪走他人的名字去主宰他們。「如果忘記名字的話,就不懂得回家了。」這是宮崎駿最喜愛的象徵手法:用名字象徵「自我」。

名字是一個稱呼,其所代表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真實生活當然沒有湯婆婆來奪走我們的「自我」。但即便如此,「自我」就一定存在我心嗎?或者說,我們真的明白「自我」嗎?

現在的你是甚麼?
未來的你想成為甚麼?
這是「自我」的動態變遷歷程。

自我,會朝怎樣的方向轉變成形?有可能是隨波逐流,也可以是憑藉動機驅動,朝著計畫前進。

為什麼高中要安排生涯規劃?
因為認識自己,才能釐清走向;
因為瞭解環境,才能確認走對。
要睜亮眼睛,才能往內、往外看清楚。

擁有自己相信的價值與願景,以此為羅盤,隨時調校修正方向,聆聽內在心靈的呼吸聲,調整安適自在的節奏,不隨波逐流,不躁進也不停滯。

開學後這兩天,我觀察高三同學的動能,似乎還停留在學測過後的釋壓期,這部分我可以理解。但校長要提醒同學,時間也是不等人的,從多年的經驗來看,想要申請入學的同學,在學測成績公布前,還是有一些事情可以先做,例如自傳撰寫、奬狀等附件掃瞄、二階面試考古題閱讀,都可以利用2/25之前,一天做一些,不會增加太多工作量,也不致於虛度光陰。

延伸閱讀:

掌握自傳10大要件,讓對方感受「我就是你要的人!」

資深高中教師揭「零缺點書審資料」的5大撰寫秘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