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高中生,轉大人

高中生不再是小孩了,也不能永遠當個小孩。學生除了在身體方面像個大人,還要朝向成熟人格發展,在適時、適地,表現出適宜的行為。學校與家庭的教育措施,要逐步從外在的獎懲規範,朝向內在動機的自動自發來努力。

要如何燃起內在動機?

從自主決定理論來看,當勝任感、自主性、歸屬感這三個關鍵需求被滿足之後,自動自發的內在動機火苗才能延續。

一、勝任感:讓孩子擁有不自大的自信。

運用近側發展區間的概念,在課程和教學的設計,讓孩子會學、愛學、能學,讓學習的躍升( jump)持續發生。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可用於良善品格合宜行為的持續精進。有時候給孩子一個過於抽象或太高的練習目標,學習效果不如預期。運用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的原則,逐次拉高挑戰,產生的成就感、自信心會形成內在的獎酬,學習也有機會成癮。

二、自主性:讓孩子擁有不任性的自律。

所謂自主性是指,孩子決定做這件事或不做那件事,是孩子理解、覺察之後,自己所做的決定,而非受威權強迫。大人下命令很快,但效果也消失得快。循循善誘、諄諄教誨,雖然慢、雖然累,但展現的是愛和價值堅持的韌性。每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不一,原因在於潛藏在水面底下的冰山各有不同。若用齊一強制的規定,好比使用大石頭暫時壓住冰山的底層不浮上水面而已,但它的不穩定依然存在,只是在等候壓力釋放後的反撲。

三、歸屬感:孩子不會跟他們討厭的人學習。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開啟學習之門的第一步。讓學生在學校感受有歸屬感,有助於學生將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國外有項研究發現,當老師刻意和學生培養連結關係,研究者看到學生參與學術時間有顯著提升,破壞性的行為也減少。這部分,我觀察到許多導師做得很好,他們會盡量撥時間到班上觀察、陪伴學生的活動。我向這些傑出的老師學習,也盡我所能參與陪伴學生的課間、課外學習活動,收到不錯的成效。

與時俱進的教養態度

面對不同以往的世代差異,我們要溫和而堅定地幫助學生成長。所謂溫和堅定的意思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與學生溝通,不隨意批評指責。多理解,多鼓勵。冷靜處理矛盾,控制情感,不急躁、不憤怒。要秉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精神。溫和無損權威,也不是懦弱退讓。用真誠的情感,幫助學生從內心改變。把這份幫助學生成長的企盼在心裡定居,尋找最佳的時機,運用更好的策略切入。高壓的教育,能收快速之效,但容易故態復萌。孩子需要學校、家庭一同諄諄教誨、循循善誘。

培養韌性自律的孩子

常規與紀律很必要,但不是以威權強迫,那終究是別人的常規,不是教育的目標。過程中,若沒有以價值內化成習慣,終究是他律,容易搖擺不堅。常規的建立初期,要多花一點時間各表想法,這是價值澄清的過程,不可忽略。重頭戲在傾聽與尊重。在討論常規細節前,先和孩子談價值判斷的原則。例如,布魯斯.溫斯坦在「道德課:解決工作與生活難題的五種思考」這本書裡提及道德智商的概念,可以用來和孩子探討價値判斷的原則。作者認為面對各種狀況要每次都做出正確選擇並不容易,甚至連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也很不簡單。儘管每個人的行事作風跟理由都不盡相同,但行動時可從五個方面來思考:

一、這樣做會造成傷害嗎?
二、這樣做能把事情變得更好嗎?
三、這樣做尊重人嗎?
四、這樣做公道嗎?
五、這樣做是有愛心的嗎?

假設彼此都有共同的價值觀,再進入常規細節或個案的討論,則有平穩的基礎。例如,有孩子在公共空間做了不合禮儀的行為,校規又沒規定到那麼鉅細靡遺,這時若僵在爭辯有沒有違反校規,就容易陷入僵局。若能拉到價值層次(這也是教育的目標,不是不違法就算好),透過對話,不是說教,孩子才有機會內省。若以權威強迫的屈服,只是造就當下的假象。道德的課題雖然不能簡化為數理的題目。但還是有些共同點:教孩子學會演算法,而不是背答案。

犯錯需要的是懺悔而非懊悔

今天早上我拿著剛寫好的生日卡準備到各辦公室發送給本週壽星。一群孩子來到校長室說想找我聊聊。他們告訴我之前做錯了一些事情,惹了老師生氣,不知道該如何彌補,想聽聽我的意見。我耐心聽完他們訴說原委,理解其感受與情緒,忍住不直接給建議,用一些問題來引導他們思考一些為什麼?假如怎樣可能怎樣?談了半個多小時後,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該做甚麼,因為我認為那是他們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要做甚麼也要由他們自己去想、去決定。

送他們離開前,我肯定了他們認錯的勇氣,他們仍然是校長喜愛的孩子。也答應他們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我願意聽聽看。今天的談話中,我也跟孩子們複習了之前我談過懺悔與懊悔的差異。

「聖嚴法師說,做錯事需要的是懺悔,而不是懊悔。懊悔是將懊惱積壓在心中,不去面對、處理。日積月累的結果,就像水溝裡的污泥長年淤積不去清除,時間一久,自然發臭。這種不斷犯錯卻又不斷懊惱的愧疚感,會讓心緒不得安定。

犯了錯需要的是懺悔、是反省。反省自己已犯的過失,願意面對它,承擔起過失的責任,從此改正錯誤,決心不再犯過。就如同打開水溝蓋,看清汙染的地方,接著清理它;清除了淤泥的水道,自然清淨、暢通,不會阻塞。」

我期望今天的談話能鼓勵他們:犯了錯不是停留在過去,而是要展望更好的to be。也不要冀望自己的彌補就一定能修補些甚麼,特別是他人的情緒。我們能做的,就是想想怎樣做才是符合正確的價值(可以參考前述布魯斯.溫斯坦所提的五個判斷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