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若只執著在升學的「有用」,恐失去更多教育的價值

 近兩年,自主學習成為一個新興議題,主要原因在108新課綱。在總綱裡提出,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期望培養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並提醒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總綱不只提出理念,也在每週35節裡,將2-3節的彈性學習(內含自主學習)強制納入課程結構,意謂這也是課程的一部分,不是有老師講課的才叫課程。
既然是課程的一環,學校就應肩負引導、指導、陪伴、督促學習的責任。以我的理解,在國高中實施自主學習不僅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訓練,這基礎訓練包含學習的後設認知、技能與態度的培養,例如自我調節學習進度。
同時,它也和多元選修、營隊一樣,學生是透過學習去探索/聚焦/培養他的興趣,進而逐步去定位他的生涯,這是一個螺旋漸進的歷程,沒有高一的鋪陳,到高三不會忽然領悟,有時候,甚至到高三都還不確定,亦屬正常。
所以,常常有焦慮的高一家長,一開口就問,我的孩子到底該做甚麼主題的自主學習,才能對他的升學有幫助?
其實,學習歷程檔案的哪一項是最「有用」?眾說紛紜。我認為即使到111考招結束,也難以有確定的答案。在陪伴孩子的過程,如果我們大人僅固著在升學的「有用」,我們就很容易忽略了許多教育層面的珍貴價值,例如品格、毅力、選擇、負責。
自主學習肯定是學生的責任。但別忘了總綱裡提到,「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每位學生來到師長面前,都是未完成的巨作,我們能做些甚麼,引導他、提醒他、鼓勵他,使其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在新生入學第一堂課就明白表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要學會「選擇」與「負責」。
學生學會沒?是他的責任,不可迴避,也不能推諉。
但老師(包含校長在內)是孩子生命的貴人,能遇見好老師是他的造化。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弟遇見貴人,那我們是否也應該盡己所能,扮演他人的生命貴人呢?
教育理想是一個期待的願景,想圓夢實踐,就不能只仰望天邊彩霞,必須捲袖彎腰,轉化成務實的策略與方法,經常夾帶了許多必須耐煩的工作。
會害怕的人才有勇氣,
會犯錯的人才能成長。
推動過程,難免不完備,大家要有「若換成我會更好嗎?」、「我可以幫忙些甚麼讓它更完善?」的包容與共榮來看待。
曼德拉說,「所有事情在實現之前,看來似乎都不太可能。」「不可能」只是個看法,不是事實。很多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看得到希望。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