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出席十二年國教高峰論壇

週日應楊朝仲教授邀請,擔任逢甲大學與台中市全人家長會長協會合辦的論壇。以下是我對主持人提問新課綱實施相關議題的回應論述。

新課綱的核心理念是自動好,自發互動共好,貫穿三面九項核心素養。
在課程結構,它減少部定必修,增加選修與彈性學習,增加校訂課程鮮明了學校特色。
在考招變革連動,x+y+p,素養導向評量、學習歷程檔案,跳脫傳統記憶、理解、熟練層次的取才,往更重視興趣、動機、多元能力導向的取才發展。
因此,推動過程,我們始終放在心上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
•​全部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
•​培養學生整體能力為核心。
•​活動必須跟學科知識產生交互作用。
在以上理念與原則之上,我們把課綱推動當成一個系統在推動,牽一髮動全身,環環相扣,透過集體智慧的討論分析,找出團隊認為能提升學習成效,最可行的槓桿點,減少徒勞無功的瞎忙。
舉幾個例子:
•​核心:謀定而後動。從雙核心、核心、全校,採同心圓擴大海納集體智慧。
•​語言:換成自己的話說 (轉譯政策的能力)、大家說共同的話(共譜願景、圖像)、大家說溫和的話(心浮氣躁易壞大事)
•​模組:勿急勿亂,亂也沒用,一個個模組先求有,再求好,漸次打磨。例如,課程與教學模組、學習輔助模組(最終目標能自主學習)、行政支援模組。
這些模組大多數學校都知道要做。但我認為還有一個模組也很重要,就是「親師生溝通模組」。因為我認為系統複雜度已經超出以往,也就是說任務已經夠複雜了,光是要解開已不容易,因此在抽絲剝繭過程,要透過更綿密溝通強化信任、匯集力量,莫讓外力變阻力。
所以,除了原本的溝通管道,例如親職座談、班級親師聯絡、學校官網、粉絲專頁、Line@,我在原本的每次段考後給家長、孩子的一封信基礎之上,新增了「延選好學」YouTube、Podcast頻道,提高説明的頻率與深度,比其他學校多了「親師生溝通模組」的強化。
•​脈絡:
1.把習於分工的各自為政,再一次對準學習者,重整脈絡,環環相扣:課程、活動、社團、輔導、情境(環境)五位一體;
2.回到學習者本身,學習歷程重點不是偏重檔案成果,而是在脈絡清晰做自己。最後的呈現是藍圖的實踐而非東抓西抓的拼湊。
• 若是我們不了解自己所處於系統的位置,和彼此的關係,當發生困難時,常常會因為看不清全貌,或是有選擇性的只看自己那一塊,因而流於責怪彼此,造成紛爭和內耗。
若是能夠轉念:認清楚我們都是屬於這個系統,不管自己是有意或是無意,我們對於現存的系統狀態,都該有貢獻。
• 改變別人很難,改變自己比較容易,那是轉念問題。只有每個人都願意改變,整個系統才有機會更優化。
素養強調知識、技能、態度在情境下活學活用。所以,在規劃設計課程教學、學習輔助相關模組時,我們認為應該要把以下元素導入模組內涵:
1真實情境的學習(教學和評量都增加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
2整合運用多元能力(閱讀理解、邏輯思考、解決問題……融入教學札基本功、活用)
3跨域(跨界、跨領域,橫向統整、前後連貫,讀通讀懂,才能統合)
4學習層次精緻化(從記憶、理解,深化學習層次)
過去的評量以記憶、理解、分析、應用、綜合與評鑑六個層次為主,但大部分的紙筆測驗中多偏重記憶與理解兩個層次,導致師生們認為考試是「背多分」,以致於學生普遍缺乏培養高階思考能力之機會。
未來的評量方式,不僅著重於知識層次,更重要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以生活或學科的真實或學術研究情境為主,不再侷限於知識的記憶或理解的層次。
我也給現場家長建議,不要過度期待孩子高一就定位,要求他修的課、做的檔案,都一定得扣準升學,這是不切實際也是揠苗助長。高一應該把握時間,多鼓勵他們從選修、自主學習、營隊、講座⋯去探索、去反思,然後忠實的把內省過程記錄下來,這就是補習班做不出來的東西。
「醞釀之必要,探索之必要」,值得家長深深的思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