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習以為常易生弊端

 習以為常,是大腦的機制。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習慣是一種幫大腦節省能源的事。人類從20萬年前衣不蔽體的時代,大腦為了讓你可以隨時戰鬥或逃跑,會盡可能避免多餘的思考與決策。這樣的演化結果依然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

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能夠虎口餘生,這樣的機制的確是有幫助的。但時至今日,這樣的機制未必對我們是好的,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年代。所以,才陸續有一些管理學者或組織行為專家,紛紛提出一些變革理論,大都是為了幫助組織內的人們跳出同溫層看到問題癥結,而且不只看到,還要能夠突破舒適圈去創造改變。
慣性與願景常常是相對抗的,慣性有一股拉回原點的力量。不要以為這些力量都是組織內「那些自己以外的人」所造成。錯了,真相是,我們很可能都是那股力量的一部分而不自覺。
所以,當我們手指著其他夥伴說你們如何如何的同時,其實正在發生的一幕是自己正悄悄地原諒或忽略了自己的那份責任。
漠視或者光說不練的高談闊論,其實也是幫兇啊!
某些文化的生成,常常是我們的長期縱容。就像我們走進某個空間,會立即注意到冷氣運轉的轟隆聲,但過了五分鐘,這種低頻噪音就會成為常態的一部分。當我們接納了原本不好的噪音或者壞因子之後,它就順理成章常住下來了,然後它也會慢慢長大,終致有一天大到我們不能容忍,這時想要去改變它,難度已經增加了好幾倍。
要不要去改?當然要。
但真實情況是,有許多人會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迴避。為什麼?常聽到的內心聲音是:那又不是我造成的,何必去捅馬蜂窩?也就是選擇以拖待變。因此,年復一年,都有人提起,但不見任何改善。
另一種情形是,組織內負責業務的人願意去改。但嘗試去改變時,卻感受不到足夠的支持。前面提過,這些沉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去改變,通常是艱辛的工作。若得不到支持,企圖改善的火苗可能慢慢地就會被澆熄。這些支持,包含長官的支持,也包含夥伴們眾志成城的智慧與行動的支持。我看過太多組織內不少人很擅長針貶時事,卻不願意一起撩起袖子做事;但也有一些好同事,除了願意說真話,也願意跟著跳下來做實事,這些人都是我極為敬重的人物。
支持,不只是力量的匯集,也包含了情感上的支持。就像前面所說的,有些問題未必是此時負責這項工作的人造成的,但發生了,當值的夥伴是沒有推卸的理由的,必須責無旁貸去解決。其他人若把責任或過錯,不自覺地都往他們身上倒,任誰都會備感委屈的。但是,也不是要我們去找出元兇是誰,這種交相指責的文化,常常是讓事情無法順利往好的方向發展的阻礙之一。所以,解決問題或改善現象,在抽絲剝繭的分析過程,溝通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極力倡導非暴力溝通,並且秉持「規過於私室,揚善於公堂」的原則主持校務。雖然要做到非暴力溝通,真的不容易。但願意去做,做到的比例就會提高,整個氛圍就會往好的方向形成。人生從來沒有百分百的完美,只有追求更好,止於至善,其實是沒有至善的一天,但用這個態度過生活,每個明天都比今天好,這樣的人生光是想都是甜的。
有些時候,我們會過度高估同時間能處理的「大任務」,我們總是企望一蹴可幾,但卻常常低估每天做一些、每周完成小里程碑,積少成多的效果。要能滴水穿石,要訣是長期目標要抓對,通常願景就是組織奮戰的錨點,讓我們能往同一個方向去聚積努力,許多人都小看了願景的力量,願景有力,不是它寫得多完美,而是組織內型塑它的人們賦予的力量。如果大家不給力,那樣的願景就是無力的,任憑領導者自吹自擂也文風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