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興大附中無毒綠生活 環境永續觀念從小萌芽

謝謝平傳媒盧姿吟記者很用心的深度報導。


 【記者盧姿吟/台中報導】地球能源所剩不多了,大家還在等什麼?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化學老師蔡怡安開設特色課程「無毒綠生活」,探討環境現狀及永續發展、糧食危機等議題,並實際行動在校園內展開復育土壤,利用廚餘、落葉製作成熱堆肥,種植香蕉、南瓜、蔥、木瓜、無花果、空心菜等有機蔬果。學生不畏烈日,拿著鋤頭鑿土的認真模樣,感動不少社區居民,主動前來詢問、幫忙,徹底落實107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期許在「有限的時間」競賽中,也能耕耘「環境永續」的綠色種子在孩子們的心裡。

 環境永續如何做?

 環境永續人人都在說,但是到底該怎麼做?如何去定義?直到有一天上課,學生說了這句話,「環境永續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懶得做。」這當頭棒喝的一句話,狠狠的敲醒了蔡怡安,讓她驚覺地球惡化的速度遠比她想像來的快,但是「環境永續」就像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就等於沒有用,於是她找了【大同國*小花園】發起人馮雅蕾,共同規畫開設「無毒綠生活」課程,首次開課便擄獲學生的心,成為熱門的多元選修課程。

 「無毒綠生活」以導演盧貝松所拍攝的紀錄片《搶救地球》拉開序幕,探討地球環境目前面臨的挑戰,從過去的農業革命,乃至於石油的利用帶動能源科技發展,進而引發工業革命。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非再生的「化石燃料」的使用,資源的過度開採等,造成濕地和冰川的消亡,甚至是全球暖化、糧食危機等。蔡怡安認為,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再只停留「隨手關燈」、「減少浪費食物」等,應該採取更積極的做法,起身行動才能改變現狀,否則只能坐以待斃,因此,延伸「糧食危機」議題,蔡宜怡安與馮雅蕾決定起身而行,就從生活周遭做起。

從身邊開始做起

 「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食物。」馮雅蕾說,既然食物、人與環境是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從身邊開始做起,就成為我們採取行動的起始點」。於是復育土壤計畫第一步,就選在校園側門的空地,馮雅蕾表示,興大附中校園內大多有地下室,而校門側門那塊地剛好沒有地下室,且土質最不好,若能復育好土壤,改善板結狀況留住水分,甚至若能下滲到地下水層,才能展現此次復育效果。

 由於土壤裡的營養流失過多,導致板結的土很難挖,鋤頭甚至挖壞了三根,讓路過的居民們紛紛停下腳步,上前關心、指導幫忙,不但社區媽媽主動定期澆水,還有居民提供香蕉苗讓學生種植,甚至把家裡剩下的菜葉拿來給學生做熱堆肥,無形之中發揮了107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

再加值、再利用、再分配

 與此同時,蔡怡安在教務處旁的走廊設置一個水果bar台,宛如「食物銀行」的平台,分享多餘食物,並將全校師生吃不完的午餐、水果皮等,運送到香蕉園做熱堆肥材料,製造有機泥土栽培可食用的植物,形成一個循環式食物圈,讓剩餘的果皮與蔬菜回歸土地,並滋養大地上的植物,「轉廢為寶」,讓學生產生對土地的情感連結,並學習珍惜食物。蔡怡安說,食物從生產到銷售再到消費,乃至於回收,中間都會出現不可避免的浪費,不如發揮「三再」精神,將剩下的水果「再加值」、生廚餘「再利用」、水果bar台則是「再分配」,讓食物一點也不浪費。

除此之外,蔡怡安還將柑橘類的果皮製作成水果酵素,利用果皮、黑糖及水,比例為3:1:10,放置三個月發酵,讓果皮慢慢分解成有機分子,做為衛生間的清潔劑、或是澆種植物的營養液。有趣的是,學生對於完成後的水果酵素仍持著疑惑,直到有位學生不小心打翻水果酵素後,教室地板變得很乾淨,讓全班學生直呼太厲害了。

永續精神悄悄萌芽

 然而綠色種子顯然不只在校園內發芽,也在學生心中悄悄的破土而生!學生不但自發的參加「興附講堂」演講給校內同學聽,還主動走向社區,向更多民眾分享「無毒綠生活」的精神,希望喚起大家對環境永續的重視。甚至在寒假期間,主動排班到學校澆水,輪流照顧香蕉園,「不知道在畢業前能不能吃到自己種的香蕉。若返校後能跟學弟妹們說,這是我們種的香蕉,也很棒!」

 「廢棄物不是廢物,只是沒有放對地方!」蔡怡安說,地球很多能源正在面臨枯竭,但每個人一天中仍然製造出不少廢棄物,就像廢油回收後可以再製成肥皂,換個方法與角度,廢棄物也能是寶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