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練習表達憤怒及慎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所謂愛的教育,不是要我們忽略或迴避衝突。但許多教育工作者,包含父母在內,普遍缺乏表達憤怒的練習,以及如何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第九章、第十章談的就是這兩個主題:憤怒的表達、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以下是我閱讀整理的關鍵字句,分享給各位,不只老師、家長需要,正確地說,這些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練習的,擁有它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

----------

1.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對我們做了甚麼,而在於我麼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2.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往內看,尚未滿足的需要)
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這是指責,歸因於外)

3.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來深呼吸,甚麼都不做也不說。
(2)想一想是甚麼想法使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是甚麼。
(步驟3、4之間,先傾聽對方,能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接下來的表達)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4.練習把每一個指責轉化為尚未滿足的需要。

5.只要人們認為自己受到指責,他們就很難體會他人的感受。所以,用指責方式來溝通,很難得到積極的回應。

6.練習運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憤怒的方法之一:將四個步驟寫在一張小卡片,碰到狀況時拿出來提醒自己這樣做。或許看起來有點蠢,但總比爆發衝突好。練習久了,就很實用。

7.使用強制力的目的是防禦(保護自己和他人不受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

8.如果一個人做事會傷害到自己、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所以,他需要的是幫助。

9.認為懲罰有效的假設是,他是邪惡的。為使其悔改,必須令其痛苦。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使其意識到過錯、懊悔、進而改變行為。

10.然而實際生活中,懲罰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反抗心理,雙方關係更加疏遠。

11.體罰,或許能短期見效,但鼓勵了孩子用暴力解決衝突。

12.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1.那我希望他怎麼做?2.我希望他是基於怎樣的原因去做?(第二個問題才是教育的核心,他是基於滿足他人或避免懲罰?或者是基於做這件事的本質存在?後者才是自主決定)。

13.懲罰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後果。

14.非暴力溝通和迴避衝突、放任不管之間是有區別的。

15.如果學生知道這個措施是學生集體討論的結果,而非校方的命令,他們將更有意願配合。

16.給暫時不想學習的學生一個去處,並安排一位熟練非暴力溝通的教師和他們交談。

17.除了迴避衝突以及懲罰,我們還可以有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18.這裡所說的懲罰,不侷限指體罰,還包含言語、態度。

我認為沒閱讀全書的人,看了以上的關鍵摘要,對於憤怒的表達以及懲罰的觀念能有初步的認識,但對於如何謹慎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這個環節,應該還是一知半解,這是正常的,如果要有透徹的理解,建議看完整本書並實際練習。

我最近的案頭上,擺著馬歇爾的《非暴力溝通》和李崇建的《對話的力量》,兩本書交互看,無論是非暴力溝通或薩提爾冰山理論,道理和方法都有相近之處,十分有趣。我常常是這邊看不太懂的,讀了另一本書就清楚了,建議這兩本書都可以閱讀。

要原本堅信「棒下出孝子」的人,一下子放棄這樣的信念,並不容易,原因不在於觀念轉化的困難,而在於只給觀念沒有方法,他最終還是會回到懲罰的老路。然而培養順從的孩子,從來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包含老師、家長在內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好好地學習棒子以外的工具。

孩子永遠會依我們教養他們的態度、方式來形塑他們自己,這是很神奇的事。崇建在《對話的力量》提到一個現象,叫做attunement,我上網找了一張圖,原本不同頻率的音叉,最終會調和一致,引喻人際溝通相互影響。

崇建在書裏說了一段話,讓我感受很深,大意是這樣:
你用暴力教養,孩子就以暴力回應成長;
你用寧靜和諧,孩子就會回應寧靜和諧。

延伸閱讀:
Compliance is Not the End Goal of Educ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