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用相互尊重涵養成熟

高中生,轉大人

高中教育與國中小教育不同,學校要努力的是和家庭、社會合作,讓學生除了在身體方面像個大人,更要朝向成熟人格發展,在適時、適地,表現出適宜的行為。所有的教育措施,要逐步從外在的獎懲規範,朝向內在動機的自動自發來努力。他們不再是小孩了,也不能永遠當個小孩。

要如何燃起內在動機?從自主決定理論來看,當勝任感、自主性、歸屬感這三個關鍵需求被滿足之後,自動自發的內在動機才能持續。

一、勝任感:讓孩子擁有不自大的自信。


運用近側發展區間的概念,在課程和教學的設計,讓孩子會學、愛學、能學,讓學習的jump持續發生。

二、自主性:讓孩子擁有不任性的自律。

所謂自主性是指,孩子決定做這件事、不做那件事。是孩子理解、覺察之後,自己所做的決定,而非受威權強迫。大人下命令很快,但效果也消失得快。循循善誘、諄諄教誨,雖然慢、雖然累,但展現的是愛和價值堅持的韌性。每個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不一,原因在於潛藏在水面底下的冰山各有不同。若用齊一強制的規定,好比使用大石頭暫時壓住冰山的底層不浮上水面而已,但它的不穩定依然存在,只是在等候壓力釋放後的反撲。

三、歸屬感:孩子不會跟他們討厭的人學習。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開啟學習之門的第一步。這部分,我很欣喜興附的師長做得非常好。這學期,我和各年級班長座談時,與會同學普遍表示能感受到學校師長的關心,也對於學校有高度認同。這些要感謝我親愛的同事們,不計較的付出,盡心盡力將學校經營成一個友善溫馨的校園,將學生視若己出的疼愛教導。

群策群力讓校園更好

除了第一線師長的用心,學校行政部門對於學生的需求,也必須秉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換位思考,而不是固守本位。這一年來,感謝行政夥伴們的投入,在許多方面有顯著的進展,值得肯定。

例如,校門口交通號誌燈已經正式啟用,對於師生在東榮路的進出安全有更高的保障。但因為車流量多、加上路邊停車位總是停滿,甚至還有違停,導致上放學時間家長接送被迫並排停車,常常造成來往車輛阻塞。我們進一步向市政府爭取設立駐車彎,將能有效改善東榮路的交通,對於本校師生及社區里民都是好事一樁。

此外,牆面磁磚剝落也是校園危安因子之一。但因面積大,須考量減少施工干擾,必須分期進行改善。繼去年底爭取到國教署經費完成宿舍靠籃球場側的外牆整修,今年再爭取到另一筆預算,預計在暑假改善部分牆面。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將分多年陸續改善。

教室部分,這學期已完成各班級置物櫃汰舊換新、教室電視訊號的整合。今年預定繼續施作的項目有:教室無線麥克風系統的建置。明年有望配合計畫的申請,汰換老舊的班級投影機。此外,教務處計劃以一年一特色教室的進度,逐年建置或改善專科教室,使其更符合活化教學的需求。今年度已完成三樓的創意想像空間(Inspiration Space),明年度將再爭取預算建置一間創客教室(Maker Space),以提升學生在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創意整合實作能力為目標。

最後是同學反映急需整修的跑道,因所需經費龐大高達數百萬元,逕行從校務基金支出,將影響學校財務結構,已由總務處向體育署提出申請,好消息是已納入審議,期待有好結果。

平等姿態對話,參與共創美好

我自去年八月上任,一直秉持著「柔性領導、理性決策、韌性執行」的態度在經營學校。對老師、對學生,推動正向欣賞探詢,多一些肯定讚賞,少一些吹毛求疵,「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所有人都一樣,柔性激勵的效果勝過剛性要求。在校務決策上,拋棄官大學問大的心態,相信團隊的力量。寡頭決策雖然快,但不如眾人思慮周延。多方傾聽,可以消弭決策的死角,也能喚起成員對組織的擁有感:這是我們的學校,我們可以且必須一起讓她更好。

自去年到今年,我們陸續辦理多場次的教師課程核心小組工作坊、全校教師的工作坊,產出了學校的願景與課程學習圖像,據以修訂校務發展計畫,並開展了新課綱的課程發展準備工作。除了老師,也邀請了各班級班長座談、學生社團社長座談,收集學生的想法與建議,並逐項研擬改善。對於學生的活動,例如社團成果發表,只要行程沒衝突,我都會出席表達支持,也可以透過現場觀察,見證學生的成長。

平等,代表我須守護不同群體說話的權利,也要努力不讓單一聲音淹沒其他人。傳統的會議,常常只有少數人的聲音被聽見,但不意味其他沉默者沒有想法或完全認同,只是受限於個人心態或者會議型態,沒有機會或沒有勇氣表達。透過參與式的會議,讓更多人的聲音可以透過嘴巴、透過紙筆,很安全、健全的表達,讓成員聽到、看到彼此的想法,這樣才有共識的可能。

共識不代表相同,而是因為理解尊重民主的過程,所以,即使意見最後未必與我相同,我也能接受,並且願意支持這項決議的執行。這些細微,都是學習,對老師,對同學,對我來說,都是,也都需要。

與時俱進的教養態度

我們要溫和的幫助學生成長。所謂溫和的意思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要與學生溝通,不隨意批評指責。多理解,多鼓勵。冷靜處理矛盾,控制情感,不急躁、不憤怒。要秉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精神。溫和無損權威,更不是懦弱退讓。用真誠的情感,幫助學生從內心改變。把這份幫助學生的企盼在心裡定居,尋找最佳的時機,運用更好的組合切入。高壓的教育,快速但容易疲乏。孩子需要學校、家庭一同諄諄教誨、循循善誘。

柔性堅定的溝通,培養韌性自律的孩子

常規與紀律很必要,但不是以威權強迫,那終究是別人的常規,不是教育的目標。過程中,若沒有以價值內化成了習慣,終究是他律,容易搖擺不堅。常規的建立初期,要多花一點時間各表想法,這是價值澄清的過程,切不可忽略,重頭戲在傾聽與尊重。在討論常規細節前,先和孩子談價值判斷的原則。例如,布魯斯.溫斯坦在「道德課:解決工作與生活難題的五種思考」這本書裡所提道德智商的概念,可以參考借用和孩子談價値判斷原則。作者認為面對各種狀況要每次都做出正確選擇並不容易,甚至連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也很不簡單。他認為儘管每個人的行事作風跟理由都不盡相同,但我們行動時可從五個方面來思考:

一、這樣做會造成傷害嗎?
二、這樣做能把事情變得更好嗎?
三、這樣做尊重人嗎?
四、這樣做公道嗎?
五、這樣做是有愛心的嗎?


假設彼此都有共同的價值觀,再進入常規細節或個案的討論,就有平穩的基礎。例如,有孩子在公共空間做了不合禮儀的行為,校規又沒規定到那麼鉅細靡遺,這時若僵在爭辯有沒有違反校規,就可能陷入僵局。若能拉到價值層次,透過對話,不是說教,孩子才有機會內省。若以權威強迫的屈服,只是造就當下的假象。道德的課題雖然不能簡化為數理的題目。但還是有些共同點:教孩子學會演算法,而不是背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