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人生之舵,操之在己

去年暑假我到高三各班講話時,曾經跟同學分享Steve Oakes和Martin Griffin所提出的「VESPA」模型。這個模型列出五個關鍵因素,說明那些學得好的學生在這五個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

Vision(明確願景):他們知道自己想要實現甚麼目標。
Effort(最大努力):他們花費大量時間,積極主動開展自主學習。
System(有效組織):他們能有效地組織和整合學習資源和安排學習時間。
Practice(刻意練習):他們全神貫注巧妙地下功夫鍛鍊提升設定的能力。
Attitude(成長型心態):他們樂觀且有建設性地應對挫折。

以上這些因素的確對學習表現有關鍵影響力,很值得拿來自我砥礪。但在此模型裡,學習者的先天性差異沒有明白揭露,而這卻可能造成眾人的困惑。

「為什麼身旁的同學天天玩手機,也不怎麼認真,卻總是考得比我好?」

這些先天性差異,包含天賦、家庭環境、社經背景。它們就像房間裡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卻避而不談。不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告訴家長或孩子,你比別人不聰明,是一種冒犯;也擔心孩子從此轉為消極,心想反正我條件不如人,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的確,在孩子還未學會悅納自己時,這麼說是有風險的。但覺察自我的這門功課,終究是人生的必修,迴避不了。每個人都必須認清自己的興趣與天賦。

會讀書擅考試的同學,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但未必樣樣贏你。
假如讓一條魚爬樹的話,牠會永遠相信自己是一個笨蛋。

我是個路痴,方向感極差。但我不會拿這個藉口當遲到理由。借重導航科技,還有提早出門,即使到未曾造訪的地方出差,我也鮮少遲到。

覺察自己在某方面不足並不可恥,只要憑藉著務實態度、掌握方法和其他優勢能力,你我還是可以擁有高度競爭力的。認命,不是消極,而是務實。認命,不是抱怨,而是找出適合自己的天命。只有看懂自己的優劣機危,你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得穩、走得遠。

每逢選填校系時,經常被家長問到:那些系比較熱門?那些系比較有前途?
我總是笑而不答。雖然,我並非一無所知,只是明白「熱門之中總有遺珠,冷門之內亦有明珠。」的道理。有人忠於興趣、善用天賦,在大家公認的冷門領域走出一片天,我們還能說它是冷門嗎?

人多的地方未必適合你,人煙罕至也無須畏怯。
只要心頭定,知道這是你的路。

人生像馬拉松,要看長遠。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往前看,
但無須執著於人云亦云的成功終點,
更重要是別忽略沿途的好風光。
盡其在我,適性揚才的過程才能串出美麗的人生篇章。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段話是龍應台寫給他兒子的對話。學校重視同學課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考高分,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而是過程。
它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全球最大的專業人脈網LinkedIn的CEO傑夫•韋納(Jeff Weiner)在《the biggest skills gap in the US is not coding,美國最大的能力落差不是寫程式》這篇文章提到:

"The biggest skills gap is soft skills:
written communication(寫作溝通), oral communication(口語溝通), team-building(建立團隊), and leadership skills(領導技能)."

我對此觀點深感認同。不只是美國,台灣也是。這意謂硬底子的知識技能是基本款,但就業市場上,主管渴求的是軟硬兼備的進階版。基本款和進階版的差異就在soft skills軟實力。

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愈高張力的升學,我們花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在「有用」的知識技能加強,這些有用不盡然是人人以後都派得上用場。但因為升學要看,所以,如果你想要讓自己下個階段的學習落點是較高品質的學府,即使不喜歡的科目,還是要盡全力掌握。

學校重視學術硬底子的扎根,本身沒有錯。但不能只重視這個,而忽略了可以培養青少年自我認同、團隊意識、情緒調整、社交技能.....的課外活動。這些學習活動,短期內看似無用,甚至經常在相關會議裡被檢討它們和課堂學習爭奪時間體力。師長和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去指責孩子,反而應該去參與陪伴,至少是了解傾聽這些孩子的課外活動,肯定他們從中的正向學習與成長,理解他們當下的疑惑和困擾。

走過學測關卡,下一步面臨的抉擇是:
要甄選入學(繁星、申請)?或者重整旗鼓再戰指考?

學測放榜日下午的升學講座,我告訴同學:沒有哪一種選項絕對優於哪一個,要看自己的情形而定。如果你的確失常,參加指考是對的選擇;但若學測考得比平常模考好很多,就要謹慎考慮自己在短期內是否有決心、有能力拉出一波高峰,還是眼高手低的不甘心?不論哪一個選項,做決定要快,因為申請或指考,都沒有時間讓你磨蹭。

不要過度放大對明天的決心,卻鬆懈了今天該做的努力。

興附的學生從高一入學,除了生涯規畫課程,還有機會參加很多場次的校系講座與職涯介紹,有些是大學教授來講、有些是校友現身說法、有些是業界實務解說。

只是這些機會,同學都把握了嗎?該做的自我探詢功課,同學都做了嗎?
學習90%靠自己,要做出人生選擇,也是靠自己。

懂得善用一次又一次試探機會的同學,將更能理解自己喜歡甚麼、適合甚麼,或者不喜歡甚麼、不適合甚麼。

家長、師長、朋友,都只能參謀,不能代謀。
因為,人生是你自己的。

開學至今,高一、二同學經歷英文歌唱比賽、班際籃球賽的洗禮。只要是比賽,難免有名次。拿到第一名固然可喜,但即使名次不如預期,也不是一無所獲。同學是否思考過,為什麼要你們透過團隊合作去經歷一件挑戰任務?其實,參賽的歷程本身就是寶貴的學習。你們有可能學習到合作、溝通、領導,也可能體驗到指責、冷漠、不合作。想想,未來的真實情境不就是如此嗎?你們將來都有機會站在前面領導他人,如果是你,會如何做呢?

最後,第一次期中考將至,提醒同學們稍緩手邊事務,歡迎到自習室報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