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朝會,國士主任跟同學們說了一個小故事,還問同學在那種情境下會做什麼選擇?為什麼?
「情境、提問、思考」沒有標準答案的好題目。受邀上台的同學很大方説了自己的想法。此時,主仼轉頭cue我,「同學們想不想聽校長的答案?」
「蛤?」掌聲響起才回過神的我為一時分心沒聽清楚題目致歉。但因上課時間將至,我請求事後再補答。
國士會這樣cue我,應該是平時的信任,他知道我向來有在聽台上報告。但前天我分神了,思緒停在他前一段的報告。
「木材商」,是我選擇的答案。
我會請求曾經有助人行為的人,而不是選擇地位顯赫的銀行家。
我想借用戰國時期謀士李克提供魏文候的「識人五法」說明我的思考。
原文: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貧視其所不取。達視其所舉。窘其所不為。 」
「居視其所親」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
「富視其所與」看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
「貧視其所不取」看一個人在貧困之際是否也能有所不取。
「達視其所舉」看一個人顯赫時,推薦或選拔哪些人。
「窘其所不為」看一個人處於困境時,其操守如何。
以上所説的識人重點在看他曾經做過的事。雖然是臣子建議帝王選宰相的標準,用於現代觀察人、選伙伴也有參考價值。
回到題目本身,校長的作答也未必是標準、正確的。我鼓勵每個學生都應該對人事物有自己的見解,讓大腦多思考,並訓練自己用口説或文字精準表達。
原本前天就想動筆補答,但一直在忙。今天請假陪母親門診,坐在車上想起還有個題目沒完成,自己説要補答的不能賴皮。高鐵真快,寫完剛好到站。再次為朝會分神鬧笑話感到不好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