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察,科學/科技或知識型研究在校內已經有相關機制在推動,而且成效一直在累積中,以科展來說,歷年的成果都很豐碩,經常是中區甚至全國的常勝軍。小論文的獲獎比率也是很高。加上我們在108新課程也將專題研究列為校訂必修,意味我們將研究學習列為學生的標準配備。
相較於研究型學習,蝴蝶基金的目標類似東尼華格納所提的社會創新,類似DFC(Design For Change),重視的是經由感受周遭環境的問題與理想落差,去想像並設計可行性高、最好能創造雙贏的解決方案,選擇方案後去行動,將實踐的歷程記錄下來並檢討反思,最後以發表會的方式讓改變的成果、模式可以被推廣、甚至複製。因為是社會革新,所以我們在計畫裡提到除了創新性,還希望能看到公益性。這裡製造了一個挑戰關卡給同學去想像、跨越,從這次的審查,我們看到提案品質的差別就在此。有時你感受到的問題本身即具有普遍性,因此一提出就能有感同身受的認同感,如果你設計的解決方案不只解決自己問題,還利益更多人,就是很棒的計畫。透過經驗分享,讓成功模式變成可複製、願意跟隨去做,也算是具備公益價值。
校長要肯定此次提案的11件計畫。至少你們已經跨出嘗試挑戰的第一步。感謝評審老師給出許多修正的具體意見,希望你們善用補助的行動小額基金,以及參考評審老師的具體建議,逐步實踐你們的提案。期待在計畫週期結束時,聽到你們的真實分享。屆時,我們會再找評審老師來,擇優給予一些好計畫獎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