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如何區辨享樂與真實快樂

(預計期末考後寄給家長的一封信)

這學期即將結束,過幾天就是學測,高一二同學也進入期末考備戰。近日巡堂觀之,讀書風氣不錯,欣喜。唯仍偶爾聽到下課時間有略大的吶喊聲音,請同學彼此提醒,教室區交談,即使下課時間,仍不宜過度喧嘩,特別高三正在準備學測,談話音量請以彼此聽到為原則,這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教養。想要大聲,當然可以,請到運動場空曠處,盡情揮灑。校長期勉興大附中是有禮有節、互相包容的學校,同學這學期已經做得不錯了,略為調整一下會更好。

我擔任校長第10年了,每次定期考寄發成績單時,都會親筆附上給家長一封信,自105年8月到興大附中,也從未間斷,迄今共寄發22封信。曾經有同事擔心我太累,問我:校長,家長看信嗎?你不需要做這麼多。我告訴他,我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看,但只要確定還有人看,我就會繼續做。高中的家長,和學校的互動機會並不多,有時是因為孩子大了,有時是孩子不希望他們來,這個階段的孩子,看似大人,仍需要學校和家長攜手給予從旁輔導。當初想,反正,成績單一定會寄,一次郵資,我再加一封信,或許可以增加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了解,應該有利無害,那就做吧。這一做就是10年,這過程,偶爾有家長透過信件、網路,或者當面告訴我,很開心收到成績單之餘,也能收到校長的親筆信,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可以讓他們更了解學校對孩子的期待與做法。有一次還有一位家長告訴我,本來看到成績單情緒即將爆發,但讀完信件後,他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跟孩子促膝對談,效果很好,慶幸當下沒有衝動。每次這樣的訊息傳來,都是讓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就像大家都聽過撿海星的故事吧,海灘那麼多海星怎撿得完,重點不是撿不撿得完,是撿了一個就算一個。教育也是,影響一個就算一個。就算都沒有,也是累我自己而已,應該還好。學生那邊也是,我不定期寫給各班級信件,將對他們的期待化成文字,到目前是18封。有時是針對單一年級,有時是對全校。我平日雖然經常在校園走動,但僅止於師生之間寒暄,還有觀察孩子們的學習脈動,真想要找一堆學生跟他們深談,還真沒太多時間。寫下來,文字自有其影響力,若有同學因此受益了,都是好的,即便看的人不多,也無妨,至少我也整理了我對孩子的期待。當我寫完之後,我也會更清楚,朝這個方向花更多時間影響我的同事和我一起努力。

以下是預計下週期末考後隨成績單寄給家長的一封信,期望能有更多家長展信,和您的子弟有更好的互動。

------------------
各位親愛的家長好,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第一學期即將結束。無論您的子弟是高二、高三或者剛適應高中生活的一年級,都有不同的多彩多姿,也有各自需要面對的挑戰。但成長即是在跨越舒適圈的過程發生,想要持續成長,就不能固著在原地。學校中,不是只有考試的功課是學習,在學校、在家庭,生活中養成的習慣才是影響孩子未來最重要的關鍵。寒假,學校為同學安排了作業及營隊,特別是今年的高一,享有獨步全國的大學營隊,由中興大學為附中所辦的營隊,可望協助小高一探索懵懂的未來:大學在學什麼?

建議您可以利用寒假做一些親子活動,促進彼此情感。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的不再只是指令,而是親近、溝通,渴望獲得尊重。多和孩子聊聊,但少說教。想想類似的對話,換成你是孩子,你的感受如何?用這樣的感覺去鋪陳對話,應該就能有不錯的互動。對話,不是讓你把話講話就算達成目的,還得要對方心領神受才有效果。但常見的家庭溝通態樣,卻是因為越親近的人,越沒耐心,經常講不到兩句,就陷入指責、說教;但也不宜矯枉過正,過度討好,這樣也偏離了教育目的。寒假不是完全的放縱,您可以和孩子溝通作息的經營。談好後,就盡量讓他自己去掌握。若孩子食言偏離了,不要一開始就責罵,先找他談談,告訴他你觀察到的事實,分享你的感受,聽聽他的講法,引導他自己調整回到承諾。

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期待假期繼續(即使是現在也是吧?),但迫於現實是不可能的。這篇文章我想跟家長及同學分享的是真實的快樂和享樂之間的差別。追尋真實的快樂是一項值得長期修練的功課,但要做到不容易。在達到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辨別某些看起來近似快樂,事實上卻截然不同的狀況。Randall Stross在《快樂學》這本書提到: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真實快樂與享樂混淆。有句印度諺語說,享樂就是「快樂的影子」。享樂的體驗是根據特定的地點或時刻,依賴某種情境而產生的。本質上,享樂是不穩定的,它所引發的感受很快就變成中性,甚至不愉快。當它一再重複時,就會變得無味,甚至令人反胃。例如,品嘗一頓佳餚是種真實的享受,但在吃飽後就會對它不稀罕,勉強再繼續吃就會覺得反胃。享樂是會被耗盡的,就像蠟燭會被燒光一樣。它總是與一項活動相連,在重複後自然變得無趣。與享樂不同的是,真實的快樂也許會受到情境影響,但不會依賴情境,真實的快樂不與活動掛鉤,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深刻的情緒平衡。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可以從正念的練習做起。正念,mindfulness,各位在Google打這個關鍵字,會找到許多資料,顯示它已經是各界普遍關心的課題。例如在Google公司,SIY,Search Inside Yourself (搜尋內在關鍵字) 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訓練課程。在教育界,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這類重視課堂上師生情緒智商與社會連結能力的課程也日益受重視。例如《EQ》作者丹尼爾.高曼和《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兩位大師聯手撰寫《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值得一讀。

享樂雖不是真實的快樂,但並不罪惡。之所以會由樂轉苦,是因為過於仰賴外在的滿足,以及我們過於執著在那個情境。過度執著,就是一種病源,過於貪求也是。所以在許多正念練習裡,會教導學員:一次一事,專注當下。盡量早睡早起,作息規律,工作或讀書時就比較容易有專注澄澈的心智。在工作或讀書時,別跳來跳去,一件一件來。遇到比較龐雜的功課時,先拆解成幾個較小的項目,然後按照順序一項一項來。有人可能會抱怨,我工作一堆、我課業一堆,又都很急迫,哪能一件一件來?是的,發抱怨的當下或許真的如此,但別忘了那個情境可能是累積下來的結果,就算急,也沒辦法把所有事情做好,搞不好還因為事事分心而一事無成。那麼到底要先從哪件事做起呢?許多人都不小心捲入急迫的旋風,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審慎選擇極重要目標,並且聚焦在能驅動極重要目標達成的槓桿項目做起。史蒂芬柯維博士所倡導的七個習慣,其中的「主動積極、要事第一、以終為始」值得我們參考。

要做到有能力掌握真實快樂,是一條辛苦但值得投入的練習。在我們還沒達成之前,可以先從區辨享樂和真實快樂做起。「幸福就像一隻蝴蝶,你愈追牠,牠就會愈躲你;但如果你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身上,牠會在你的肩膀上輕輕地停留。」這段話足以說明真實快樂不能完全仰賴外在,與大家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