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往年的經驗,清明連假過後,氣溫會慢慢變高。因此,在放假前,針對是否開冷氣?如何開?在防疫小組會議裡進行討論並做了決議,讓師生有所依循。
決議是:減少開。但若天熱難耐時,可以開。但必須開氣窗、建議戴口罩。
開氣窗,至少左右各一,可以讓空氣對流。
這樣會不會增加電力負荷?多少會。但這也是不得不的作法。都不開,恐怕熱到受不了。開了,也得注意是否影響防疫安全。
感謝同仁們在會前做了功課。讓我們在會議上的討論,能有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專業建議為指引,再參考相關的報導,終於理解為什麼開冷氣要開小窗讓空氣對流的道理。以及未能維持社交距離有哪些危險?為什麼戴上口罩不只是保護自己,也是對群體的負責。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頒布了社交安全距離的規範(室內至少1.5米,室外至少1米)。雖然規範上提到非特定對象的字眼,但我認為實際情形來說,很難去界定特定與非特定對象。所以,我建議師生即日起都盡量維持社交安全距離。若無法避免近距離時,例如在教室內,座位間距不足1.5米,建議戴上口罩。師生個別課業指導時,難以避免近距離,也請雙方戴上口罩。午餐時間,同學打菜請戴上口罩勿交談以免飛沫汙染團餐。打好飯菜請回自己座位用餐,不要圍成一圈邊吃邊聊。要聊天,請於用餐結束後,戴上口罩再聊。排隊時,也請記得維持前後距離。
我知道這會造成生活上些許不便。但抵禦這波疫情,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螺絲釘。請不要將精神花在口水,不要再增添工作人員的負擔。
配合群體規範,做好本分,真的沒那麼難,看要不要配合而已。學校也不會因為同學沒戴口罩就懲處,若每件事情都要祭出懲處才遵行,有比較好嗎?校長誠懇請大家共體時艱,不要讓自私成為防疫破口。
政府已經釋出更多口罩供民眾購買,若真的還是買不到醫療口罩,也可以戴上布口罩。根據專家的建議,若非出入醫院等高風險場所,布口罩也具備防護效果。如何選擇布口罩,請參考以下資料。
我知道全天戴著口罩是很悶的。所以,同學可以掌握一個彈性原則:可維持安全社交距離時,不一定要戴,拿下來讓自己通風一下,保持舒暢。近距離時,就戴上。還有,記得要正確戴好。
衛福部:布口罩具有阻擋飛沫的效果,可以適當選用
https://www.mohw.gov.tw/cp-16-51708-1.html
在防疫小組會議,除了討論校園內必要的防疫作為,一些受疫情影響的活動也在討論範圍。例如,原定於六月的高二校外教學(畢旅)、六月的高三畢業典禮。
做任何防疫決策時,「停辦」是最容易做的決策。但有些活動,我跟同仁說,有其特殊意義。停辦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難。這些活動師長每年都經歷一次,但別忘了,對學生來說,可能是一輩子一次,我們停掉的可能是他們青春的回憶一角。
在會議討論後,六月的高二校外教學延後至明年第二學期開學那一週辦理。若屆時,疫情仍未歇,或又捲土重來,該停也得停了。
至於畢典,目前我們的決議是辦理,但必須遵守中央的規定,調整作法。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頒布的集會指引:應避免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以上的群聚。本校光是畢業生就超過500人,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即使辦理,也不可能和往年一樣的做法,必須有所調整。至於怎麼調,同仁還在傷腦筋。同學若有好的創意,也歡迎提供給我或學務處參考。我們還有時間做思考與調整。當然我們更期望到六月疫情已經趨緩,禁令取消了,不過,一個大專案有其籌備期,我們不能只坐在原地祈禱,仍需務實地準備應變方案。
前天放學後,遇見幾位高三學生,跟我說要去寫畢業歌。我就順便跟他們聊了一下畢典的困擾。我跟他們說,畢業典禮的意義,還是要做出來,但又要符合防疫,真是傷腦筋。畢業歌當然還是要有,要靠大家發揮創意,想想怎樣做出屬於我們這一屆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