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從棒球的學習

(第二次定期考後隨成績單給家長、學生的一封信)

不知道各位喜不喜歡看棒球?我個人是非常喜愛觀賞球賽,我也支持學生投入喜愛的運動或才藝,用最認真的態度去準備,目的不是勝利而已,練球與備戰的歷程,所培養的堅毅、體能、心態,才是最可貴的學習。

電影《魔球》(英語:Moneyball)是一部2011年棒球題材的美國運動劇情片,由班奈特‧米勒導演,布萊德‧彼特主演。影片根據邁克爾‧路易斯於2003年發表的同名書籍改編而成。講述奧克蘭運動家在球隊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的帶領下運用數據分析所取得的驚人成績。布萊德彼特飾演的球隊經理比利捨棄傳統球探的直覺,選擇以數據分析組織球隊,創下連勝紀錄,最後雖然未能拿下總冠軍,但小市場的運動家隊從完全不被看好中逆勢上揚,走出一條自己的活路。

電影主題是棒球,但比利體認球隊的優劣機危,以創意的風格打造自己的藍海,值得我們思考借鏡。若昧於差異,選擇了me too的紅海競爭,會贏嗎?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唯一或第一,這是很多人走不出的象牙塔。簡單說,比跑步我可能只拿第二,但比跳遠我勝了、比游泳我勝了...這個戰場贏不了,另闢戰場求勝,當我們的勝場累積多了,自然就是贏家。贏習慣了,就會一直贏;輸久了,會失去奪冠的鬥志。重點是找到自己能贏的強項,使之更強。別人不會每樣都贏你的。劇中有句台詞這麼說:「你的目標不該是買球員,而應該是買勝場。」同樣地,我們的目標不該是甘於當別人勝場的砲灰,而應該是找出自己比較有可能的強項去經營成自己的勝場。

我喜歡的另一本棒球書是美國知名運動心理學家多福曼(Dorfman)所寫的《投手的心靈密碼》。書中舉了很多統計數據用在棒球的例子。其中有一段是談好壞球數(count)的描述:

打者在球數落後時的打擊率低於2成,
在2壞球沒有好球時的打擊率超過3成,
在3壞球1好球時的打擊率超過3成2。

統計數字也顯示後段棒次的打者在1壞球沒有好球時的打擊率是高於3、4棒打者在沒有壞球1好球時的打擊率。所以,「搶好球數」,就是面對壓力的訣竅。這項道理也適用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壓力不應閃躲、拖延,那只會讓原本不緊急的事惡化成十萬火急,壓力會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近日招聯會公布了「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完整版」,詳列2002個科系學測數學的參採情況。這項資訊和高一學生有關,影響接下來進行的高二選課。108新課綱上路後,高二數學分流為數學A、數學B,學生擇一修習;連動地111年學測數學科考試也分成數A、數B分節考試。簡單來說,數A比數B多、難,較重視數學的科系會參採數A。

各校系參採學習歷程的細目,可以查閱底下網址或qrcode。建議高一學生要仔細研究這個參採系統,教務處和輔導室會製作相關的簡報說明,提醒同學了解各學系選才的需求並及早規劃。這個重要資訊也藉此封信讓家長知道。
https://www.cac.edu.tw/cacportal/jbcrc/LearningPortfolios_MultiQuery_fortest_k5A6f1w8/index.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