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明天學測就要放榜了,我們該如何看待?】

這集節目是過年後的第一集,我要聊的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我打算分幾個重點來跟各位聊聊這個話題。
*我如何看待學測放榜 / *停止比較性讚美 / *一次分數不是人生全部 / *人生之舵操之在己 / *原型訪談做自己生命設計師
明天學測成績即將公布,我期待今年媒體的報導能多聚焦在試題分析、生涯趨勢等對家長、學生有益的資訊,而非一些造神、校際比較的報導。2019年由高中學生發起的終結學測放榜連署,得到許多學校的響應以及教育部的支持,的確在這兩年有大幅改善這些現象,今年是否能延續,好像沒人提起,那我就先來談談吧。
🎧在Podcast 收聽:https://reurl.cc/V3LK6y
🎧在YouTube收聽:https://youtu.be/2GYnPntyvQQ
2019年雄中雄女的學生在網路上發起拒絕學測放榜的連署,讓我看到年輕的希望。的確,成功不是靠分數決定一切,學習也不應被窄化為升學考試。教育涵蓋的面向很廣,學科學習與生活教育都是學習的一環。
興大附中已經連續兩年響應不主動發採訪通知。不論考得進步或退步,我們都有繼續要走的路,那才是教育。雖然不對外發布,但我都親自寫一封信給學校的全體師生、家長,對內報告我們今年的整體狀況,並提出我們全體師生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終結學測放榜新聞,與善盡社會資訊告知是不衝突的。學生學測考高分也是一種成功,報導他們的故事,本來也是好事一樁。但這些年下來,有點過頭了,愈來愈多版面是聚焦性、比較性的報導。例如整版強調某明星高中滿級分幾個、誰才是台灣最好的高中⋯,似乎放榜那一天全國只剩少數幾所明星。我認為,應該善盡一點社會責任,讓這個世界冷靜一下。如果我是媒體,我會在學測報導上,避開個別學校的揭露,專業聚焦在大考中心的分析,這是考生和家長更需要的資訊。至於學校應不應該對社會告知辦學績效,當然需要,但不會只有升學考試這一項。學校和媒體都有社會責任,要讓衡量成功的這把尺更完整,讓更多遺珠沒有遺憾。
寫下教育理念很簡單,但要實踐它不容易,有些時候需要不小的勇氣。夜深人靜,我時常拿出寫下的理念,自問是否忠於承諾。
一、賞識孩子,激勵成功
1.人才不可能、也不應該被雕塑成標準化產品。
2.激發孩子多元潛能,自我超越,做最好的自己。
二、厚植帶著走的能力
1.重視以核心素養導向的有效教學。
2.兼顧全人與進路的發展目標。
三、營造友善的校園氛圍
1.以學習為主軸的校園生活。
2.倡導尊重、關懷、民主精神。
這三點我放在校長部落格提醒自己莫忘初衷。我知道我們離完美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但只要堅持就有前進的力量。
成功的定義很多元,人才不應該被雕塑成單一標準化的產品。回顧我初任校長的台南新豐高中,在那裡我認識很多永久的朋友,還有令我懷念的學生。那是一所純樸的社區型高中,學生很多元,入學考試統計分布來說,很離散,從PR60到90都有。很顯然,我的關心如果只專注在最頂的區塊,應該會錯失許多尚未浮現的精彩。在那幾年,我創立了一個平台叫做「新豐故事銀行」,蒐集報導學生的多元表現和成長故事。原來,那看不見的多數並非不美麗,只是我們一直欠缺賞識美麗的眼睛。
來到興附,在同事的創意加持下,我們也打造了「 興附講堂」,一個多元分享的平台,讓這群才華洋溢的孩子,分享各自的精彩。我樂於當他們的忠實粉絲,支持他們也滋潤了我自己。
無論是故事銀行或講堂,都是相同的理想:我希望培育多元發展的全明星球隊,而不是只在乎取決在單一價值的少數超級巨星。
明天學測成績即將公布,與往年一樣,會有人高興、當然也會有人失落。
學生若考出好成績,當然令人欣喜。但榜單只是數字,我更關心的是孩子內心的溫度。一次的分數不是全部。即使學測考得不如期待,也不代表你就是魯蛇。
如果把人生用打遊戲來比喻。你現在拿到的分數,只是讓你有資格進入下一關,你的分數愈高,你的選擇權愈高。但那還不是終點。如同遊戲,還有下一關,愈往後所面臨的關卡,需要的寶物、工具,不見得是分數了,反而更多情況需要的是像創意、合作、毅力、品格。這些都不是等到大學再學,而是從小就要逐階養成,才能內化成為你身上的一部分,渾然天成。
學習的過程就像一趟行走路徑,每個人未必相同。學校的課程給的好比是藏寶圖,還有提示,如同教科書,它也不是學習的全部,而是讓同學參考這樣的地圖資訊,自己去規畫你的學習路徑。
為什麼每個人都不同,道理很簡單,因為天賦不同。把你的手伸出來,和身邊的人比對,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指紋相同,腦袋、心智也是。人多走的路,未必適合你;人煙罕至的小徑,你也無須畏怯。
我要勉勵同學,考得好,高興一下,接下來還是要審慎思考,忠於興趣、天賦,做出最佳的選擇。考得不盡理想,也不要灰心喪志。你,還有機會。調整心情,繼續出發。
在終點失敗的人,不是一開始跌倒的,而是跌倒之後賴在地上的。
「為什麼身旁的同學天天玩手機,也不怎麼認真,卻總是考得比我好?」
這些先天性差異,包含天賦、家庭環境、社經背景。它們就像房間裡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卻避而不談。不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告訴家長或孩子,你比別人不聰明,是一種冒犯;也擔心孩子從此轉為消極,心想反正我條件不如人,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的確,在孩子還未學會悅納自己時,這麼說是有風險的。但覺察自我的這門功課,終究是人生的必修,迴避不了。每個人都必須認清自己的興趣與天賦。
會讀書擅考試的同學,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但未必樣樣贏你。假如讓一條魚爬樹的話,牠會永遠相信自己是一個笨蛋。我是個路痴,方向感極差。但我不會拿這個藉口當遲到理由。借重導航科技,還有提早出門,即使到未曾造訪的地方出差,我也鮮少遲到。
覺察自己在某方面不足並不可恥,只要憑藉著務實態度、掌握方法和其他優勢能力,你我還是可以擁有高度競爭力的。認命,不是消極,而是務實。認命,不是抱怨,而是找出適合自己的天命。只有看懂自己的優劣機危,你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得穩、走得遠。
每逢選填校系時,經常被家長問到:那些系比較熱門?那些系比較有前途?我總是笑而不答。雖然,我並非一無所知,只是明白「熱門之中總有遺珠,冷門之內亦有明珠。」的道理。有人忠於興趣、善用天賦,在大家公認的冷門領域走出一片天,我們還能說它是冷門嗎?
人多的地方未必適合你,人煙罕至也無須畏怯。
只要心頭定,知道這是你的路。
人生像馬拉松,要看長遠。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往前看,
但無須執著於人云亦云的成功終點,
更重要是別忽略沿途的好風光。
盡其在我,適性揚才的過程才能串出美麗的人生篇章。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是龍應台寫給他兒子的對話。學校重視同學課業,也是一樣的道理。
考高分,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而是過程。它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全球最大的專業人脈網LinkedIn的CEO傑夫•韋納(Jeff Weiner)在《the biggest skills gap in the US is not coding,美國最大的能力落差不是寫程式》這篇文章提到:
"The biggest skills gap is soft skills:
written communication(寫作溝通), oral communication(口語溝通), team-building(建立團隊), and leadership skills(領導技能)."
我對此觀點深感認同。不只是美國,台灣也是。這意謂硬底子的知識技能是基本款,但就業市場上,主管渴求的是軟硬兼備的進階版。基本款和進階版的差異就在soft skills軟實力。
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愈高張力的升學,我們花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在「有用」的知識技能加強,這些有用不盡然是人人以後都派得上用場。但因為升學要看,所以,如果你想要讓自己下個階段的學習落點是較高品質的學府,即使不喜歡的科目,還是要盡全力掌握。
學校重視學術硬底子的扎根,本身沒有錯。但不能只重視這個,而忽略了可以培養青少年自我認同、團隊意識、情緒調整、社交技能.....的課外活動。這些學習活動,短期內看似無用,甚至經常在相關會議裡被檢討它們和課堂學習爭奪時間體力。師長和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去指責孩子,反而應該去參與陪伴,至少是了解傾聽這些孩子的課外活動,肯定他們從中的正向學習與成長,理解他們當下的疑惑和困擾。
走過學測關卡,下一步面臨的抉擇是:要甄選入學(繁星、申請)?或者重整旗鼓再戰指考?
我要告訴同學:沒有哪一種選項絕對優於哪一個,要看自己的情形而定。如果你的確失常,參加指考是對的選擇;但若學測考得比平常模考好很多,就要謹慎考慮自己在短期內是否有決心、有能力拉出一波高峰,還是眼高手低的不甘心?不論哪一個選項,做決定要快,因為申請或指考,都沒有時間讓你磨蹭。
不要過度放大對明天的決心,卻鬆懈了今天該做的努力。
興附的學生從高一入學,除了生涯規畫課程,還有機會參加很多場次的校系講座與職涯介紹,有些是大學教授來講、有些是校友現身說法、有些是業界實務解說。只是這些機會,同學都把握了嗎?該做的自我探詢功課,同學都做了嗎?
學習90%靠自己,要做出人生選擇,也是靠自己。懂得善用一次又一次試探機會的同學,將更能理解自己喜歡甚麼、適合甚麼,或者不喜歡甚麼、不適合甚麼。家長、師長、朋友,都只能參謀,不能代謀。因為,人生是你自己的。
學校除了讀書考試之外,還經常舉辦一些個人、團隊競賽或者班際性的比賽,例如班級合唱比賽、班際籃球賽。只要是比賽,難免有名次。拿到第一名固然可喜,但即使名次不如預期,也不是一無所獲。同學們是否思考過,為什麼要你們透過團隊合作去經歷一件挑戰任務?其實,參賽的歷程本身就是寶貴的學習。你們有可能學習到合作、溝通、領導,也可能體驗到指責、冷漠、不合作。想想,未來的真實情境不就是如此嗎?你們將來都有機會站在前面領導他人,如果是你,會如何做呢?
靜僻的街道旁,佇立著一家「解憂雜貨店」。只要在晚上把寫了煩惱的信丟進鐵捲門上的投遞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後方的牛奶箱裡拿到回信解答。
這是東野圭吾所寫的《解憂雜貨店》小說。書中的浪矢爺爺扮演著類似心理諮商的角色,回覆一封又一封的來信。浪矢回復的最後一封諮詢信,也是作者東野圭吾想要寫給所有迷茫的人。
「如果說,來找我諮商煩惱的人是迷路的羔羊,通常他們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看地圖,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但我相信你不屬於任何一種情況,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裏。 」
「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正因為是白紙,所以可以畫任何地圖,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很自由,充滿了無限可能。這是很棒的事。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這段文字寫得很經典,拿來描述生涯選擇也很貼切。同學們,你的手上有地圖嗎?或許有,或許是空白的。不論是哪一種情形,地圖是用來出發用的,不是坐在原地端詳用的。出發,才是首要。
有人會質疑,沒有地圖,我怎知如何走?
高中生一開始不明確自己的未來是正常現象,但若視為恆常就有點可惜。能主動積極且願意接受方法指導去探索的人,能從持續的嘗試中找到生命的軌跡。
史丹福大學教授在《生命設計師》介紹一個稱為「原型對話─生命設計訪談」的方法。方法很簡單,請你去訪談有一天想做的工作的人士,他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們的一天怎麼過,看看能否想像自己做那樣的工作,連續做好幾個月、好幾年,還能樂在其中。除了詢問對方工作情形與日常生活,還要找出他們如何進入那一行,也就是他們的職業生涯路徑。
例如,對會計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先從輔導室或網路了解成為會計師的相關科系、有無可訪談的對象。不要等别人幫你安排好,主動一點,自己想法子找人,這也能看到你的主動性和創意。
要你馬上找出一個最正確的選擇,有點困難,但要你寫出三到五個選項應該不難。要從哪個選項去訪談?別猶豫,理智思考之後最後就憑直覺先選一個去訪談,選錯也沒關係,早點嘗試,早點修正,答案就會在漸次的探索中浮現。不要留到選填志願時才做孤注一擲。
同學在申請大學時,可能被要求提交錄取後的讀書計畫。如果你有做過前述功課,寫下的東西是有憑有據、可行性高的。行家一看哪個是真的有心或只是為了錄取口頭說說,高下立判。
「早點試驗、時時覺察、早點修正」。我鼓勵同學善用時間去探索外在世界,上網去看看你接下來可能的選擇,把握機會去問問就讀該領域的學生或學者,如果有機會,能訪談已經在工作的人,對你認識未來更有幫助。
我私下常聽到有些同學對未來迷茫表達擔憂。擔憂不是壞事,代表你在乎,但過度擔憂就沒必要。我曾經說,排解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直球對決,而不是閃躲。許多人都會猶豫,擔心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完美主義是猶豫不前的病因,也是壓力的孳生源。沒有完美這件事,你只要能做到90%或95%就是翹楚了。先求有,再求好,不要過度寄望全壘打,用連續安打的觀念,成為「連續成就者」。不間斷的小成就,有助於多巴胺的分泌,那是強化動機的化學反應。特別是成大業從來不是輕鬆的事,我們必須學習透過一些技巧來自我激勵。
這學期的開學,因為防疫消毒需求延後四天,接著又碰到228連假。雖然延後開學,但大學招生時程維持不變,因此,高三同學最好趕快利用時間做備審,你不用想一次完成或盤算多久才可以做完,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開始做,提前做。每天做一些,你的心就會恢復節奏,步上軌道了。記住,沒有行動的計畫就是空想。
(歡迎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