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活到100歲,自主學習是基本裝備,不是選配

最近商周出版由林達.葛瑞騰及安德魯.史考特兩位作者合著的《100 歲的人生戰略》提到一項數據:由於醫學科技的發展,嬰兒潮世代的人可能平均活到九十歲,他們的兒女可能活到接近百歲。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陳亮恭根據聯合國的計算器推估人類餘命,台灣到二十二世紀初的平均餘命可以逼近九十至九十五歲,也就離人人一百歲的目標不遠。也就是目前就讀中小學的這個世代,未來成為百歲族的機會很高。

一旦百歲成為平均壽命的標準,延長工時即將成為現實,我們對生命階段的認知,必須打破、重來。

長壽是禮物或詛咒?

百歲人生面臨的困境:
財務上,如果活到100歲,為了賺更多的退休年金,不能在65歲退休。
身心上,超過60年的工作生涯,能否維持身心平衡?
情感上,長時間的工作,生活重心如家庭和朋友,該怎麼維繫?
教育上,60年前學得知識與技術,可以支撐到60年後嗎?
政策方面,企業與政府面如何因應人力資源結構變化,以及年金問題?

作者依據長壽的發展趨勢,設計出能治標治本,解決長壽恐懼的生活模式――「多重階段式人生」,讓長壽不再是詛咒,而是人人共享的恩賜。

作者從多個面向提出許多預測與策略建議。其中和教育最相關的有幾個觀點:
一、探索者、獨立生產者、組合式工作者的出現。
二、成為一個工作創造者而不是求職者。
三、使用核心技能在各種工作中創造不同投資組合的職業。
四、專業知識、洞察力和以高度協作的工作方式更有價值。

作者還提到,活到百歲的人,除了壽命延長,由於科技的進展,讓工作消失、出現的速度比現在更快,他們終其一生不會只有一項工作,必須不停學習變形或轉換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