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結語時表示,高中階段是一段社會化的準備過程。學生遲早要面對沒有師長、家長在旁守護的環境,所以,我們所有的學習都必須是真實的學習,必須是與生活情境結合的學習。這樣的思維,就會影響我們學校或師長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
以小樹成長為例,初成長過程,可能需要一些輔助的支架。但這樣的外在支架,是適當的扶助或是過度的干預,值得我們深思。無論如何,這樣支架肯定不是永遠必要的,我們應該是朝向讓小樹毋需靠外在支撐也能茁壯的方向來努力。所以,每一項措施,要去探究為什麼需要這樣做,再來決定要設立甚麼樣的支架內容?如何設置?
先問「為什麼」?
由「為什麼why」「怎麼做how」和「做什麼what」這三者所構成的同心圓,我們稱之為「黃金圈」(Golden Circle)的思維模式。檢視我們現行的相關法規要點,比較偏向在談黃金圈最外層的what(規定的細節)與how(如何檢核、管教方式),透過黃金圈的思維,也提醒我們應該先問「為什麼」。
民主的可貴在於我們願意去捍衛彼此說話的權利,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最終或許有可能達成共識,也許不能,但我們能透過民主的程序做出結論。民主的精神在於即使最後的決議或許與個人所想不是百分百相同,但我們也會尊重並願意遵守這樣的決議,只要這項決議是符合民主程序產生的。
我對興大附中師生的智慧有信心,對於修訂的結果我並不擔心。我反而希望藉由此次的修法過程,邀請更多的師生一同來享受這樣的學習。
丹尼爾‧楊克洛維奇在《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書中提到,有意義的對話必須存在三個要素:平等待人、以同理心聆聽、不帶批判地探討彼此的假設。這一場公聽會未必是最後一場,我們還願意再多聽聽大家的想法。
期望透過民主的對話,讓我們學到更多哲學與倫理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