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興大附中教育基金會最新一期的特刊)
沉默的弱勢
回想國小、國中求學時代,家庭經濟不佳,每逢註冊開學,父母親為張羅四個孩子的學雜費四處奔波。當年制服全國一式都是卡其衣褲(少數私校除外),好處是二手衣便利流通。我上有兩位哥哥,因此我幾乎沒有穿過全新的制服,現成的二手衣,應該說是三手衣,陪伴我度過國小國中。再怎麼耐穿的卡其褲,也禁不住兩個男生,往往這件「傳家寶」到我手裡,已經多次進廠維修。媽媽的縫紉機是維修保養廠,印象中,當年的我即已穿起時下流行的補丁褲。若是長褲,單膝補丁是基本款,有時是雙膝,偶爾還會在臀部補上一個。媽媽總是安慰我們不偷不搶,心安理得,但我猶記得當年與同儕並肩而坐時,總是不免自卑地將雙手遮蓋著雙膝補丁。曾經有白目的同學當著大眾開玩笑問我,為何要穿這樣奇怪破爛的褲子,怎不買一件新的?
大學畢業是我第一次的畢旅,當時已經有能力靠家教養活自己,還存了一點錢,總算一償心願。在那之前的高國中小畢旅都未能參加,心裡雖然渴望,但看到父母親為生活焦頭爛額,話到嘴邊又吞下。幾百塊,對部分家庭不算甚麼,對童年的我家,是一筆負擔。為何不穿新衣穿補丁?為何不合群參加畢旅?家中困境,實在難以啟齒。
只有自己可以打敗自己
擔任教職以來,當我看到一些家境辛苦的孩子,我總會想起自己童年。當年如果有一些獎助學金幫忙,父母肩上重擔或可稍輕。所以,我總是不厭其煩告知同仁要多宣導,讓孩子、家長知道這些社會得之不易的資源。我也會不厭其煩和獲補助的孩子分享,家庭環境不是你可以選擇的,但是否努力脫貧是你可以決定的。切莫因一時困頓而認命,只有自己可以打敗自己。求學階段最好的翻轉在於投資自己,增長自己的智慧才有能力爬升下一個更好的階段。非必要的物質能免則免,當同學滑著智慧型手機,別跟父母吵著說你也要。
我以前年幼時,也曾經對母親抗議為何不幫我買36色的色鉛筆,甚至負氣將母親買的12色鉛筆丟在地上,當母親彎下身撿起一支支的鉛筆,拭去灰塵,那一刻,我知道錯了,但這個痛一直刻骨銘心,不該這樣傷母親的心,母親不是不捨得買,而是為了生計。
自己幸福助人幸福
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無論在哪一個學校服務,我始終將「自己幸福,助人幸福」列為奉行的教育理念。我希望能教育學生充實知識培養能力,讓自己有過著幸福生活的能耐,還要懷抱不自私且樂意助人幸福的胸襟,這樣的社會才有可能有良善的循環。
學校的公務預算有限,我要誠心感謝陳明和董事長領導的興大附中教育基金會,以及像仁愛醫院這些善心團體長期的支持,每年提撥數額不少的獎助學金幫助弱勢同學直至大學畢業。除了上述善心團體的幫助,有位住在學校附近的陳先生,單身獨居,收入不算優渥,他省吃儉用,將他的積蓄捐給學校,希望幫助弱勢學生。他說自己需要的不多,願意盡其所能捐出擁有的去幫助需要的人,宛若陳樹菊阿嬤的翻版。
台灣社會處處有溫情,Be a Giver,也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