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附幸福水果bar 廢物變寶不浪費
中餐水果吃不完,怎麼辦?興大附中化學老師蔡怡安發揮自身所長,並結合開設的多元特色選修課程「無毒綠生活」,在校園中設置一個水果bar台,全校師生提供各自食物不浪費,吃剩的水果皮還能堆置發酵當肥料,廢物變寶物,絲毫不浪費。
「廢棄物不是廢物,只是沒有放對地方!」重視環境永續的蔡怡安,觀察到學生午餐吃飽了,水果不是吃剩就是吃不下,多餘的食物讓她時常感到浪費,於是結合自身所開設的「無毒綠生活」,在教務處前方的走廊設置一個水果bar台,宛如「食物銀行」的平台,全校師生皆可參加,甚至家裡的食物也能跟大家分享,讓食物不要因為過期而錯失原有的美味。
為延續食物的生命,水果bar台旁放置了一個廚餘桶,「無毒綠生活」的班級學生則將這些不堪再使用的食物,運送到校園內的香蕉園做熱堆肥材料,製造有機泥土栽培可食用的植物,形成一個循環式食物圈,讓剩餘的果皮與蔬菜回歸土地,並滋養大地上的植物,轉廢為寶,讓學生產生對土地的情感連結,並學習珍惜食物。
此外,蔡怡安也把環境永續的概念傳遞給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連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的廠商也響應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主動把洗菜、切菜剩餘的食物,蒐集成一袋堆肥,蔡怡安說,「環境永續不是個人就能完成,需要大家認同並執行,才能創造共好社會。」
「廢棄物不是廢物,只是沒有放對地方!」重視環境永續的蔡怡安,觀察到學生午餐吃飽了,水果不是吃剩就是吃不下,多餘的食物讓她時常感到浪費,於是結合自身所開設的「無毒綠生活」,在教務處前方的走廊設置一個水果bar台,宛如「食物銀行」的平台,全校師生皆可參加,甚至家裡的食物也能跟大家分享,讓食物不要因為過期而錯失原有的美味。
為延續食物的生命,水果bar台旁放置了一個廚餘桶,「無毒綠生活」的班級學生則將這些不堪再使用的食物,運送到校園內的香蕉園做熱堆肥材料,製造有機泥土栽培可食用的植物,形成一個循環式食物圈,讓剩餘的果皮與蔬菜回歸土地,並滋養大地上的植物,轉廢為寶,讓學生產生對土地的情感連結,並學習珍惜食物。
此外,蔡怡安也把環境永續的概念傳遞給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連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的廠商也響應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主動把洗菜、切菜剩餘的食物,蒐集成一袋堆肥,蔡怡安說,「環境永續不是個人就能完成,需要大家認同並執行,才能創造共好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