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張忠謀先生曾說:台積電用人,首重應徵者是否與公司「志同道合」。「志同道合」的「志」是公司願景,「道」是企業文化。同一個團隊,若願景不同,無法聚焦施力的方向;文化不同,難以統合工作的節奏與標準。
一、 開放式領導是學校經營趨勢
願景如何產生?有人說,這是領導者的事;有人說,必須由下而上才對。都對,但也不盡完整。從我實務經驗來看,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叉論述形成的,關鍵在「多元參與」與「深度匯談」。每一個偉大的組織都有一個偉大的願景。但不是因為這個願景偉大,而是因為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深深地相信願景。
荷蘭阿姆斯特丹在市政規劃時,應用了wiki維基百科共創的精神邀請市民共同寫2040年的城市想像故事,後來成為官方施政願景。面對107課綱,興大附中採行了wikischool的概念,由團隊共同想像:新課綱實施三年後,對110年的學校風貌、學生圖像的期待是甚麼?有了願景、學生圖像之後,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團體活動、加深加廣等整體課程地圖的輪廓,才能有所本的描繪出來,不會有「去年做這個、今年做的又與去年接不上」的焦點模糊。欠缺整體系統思維的課程發展,在連貫性、統整性會有問題。21世紀是社群的時代,也是公民做主的時代,城市治理如此,學校經營也是如此。
二、團隊共創凝聚學生學習圖像
組織要達成共識,前提是有一個友善安全的環境,讓成員能暢言自己的想法,領導人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去年八月到任之初,為了讓同仁理解我的理念,我提出了「幸福興附,大器千里」八個字描述我對興大附中的願景想像。我期待,它是一所能培養學生具備讓「自己幸福」的核心素養,且擁有「助人幸福」的大器胸懷的學校。這裡所談的幸福,不是小確幸,而是大格局的夢想。
教育的成功在於成就每一個獨特的生命。綜合我前述的「自己幸福,助人幸福」理念,我認為成功=構築每一個幸福生命金字塔。孫永新教授説,生命最終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長、寛、高三重屬性共同決定的。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寛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從教育來看,與生命之長有關的,例如健康促進、醫療衛生、運動休閒。與生命之寬有關的,是經驗與視野教育,例如人際社交、社會實察、自然探究。與生命之髙有關的,主要是情緒教育、心靈信仰、價值思辨等哲學課題。長寛高三軸立體構築了生命的「器量」。在這三重屬性之中,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質屬性,離開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為簡單的動物屬性,不可稱其為人。所以,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寛、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人的成長,或者説教育的意義,就像建造一座金字塔般,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寛為底座,底座愈牢固寬廣,精神生命之高則愈能堅不可摧,直至高聳雲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如同前述,願景共識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叉論述形成的。我的想法只是組織成員的其中之一,我需要眾智薈萃。沒有誰的願景最好。最好的願景是組織成員多數認同的願景,最好的願景是能激發成員工作熱情的願景。興大附中在發展課程的過程,我設計了三層次的工作圈。最外圈是全校成員,中間是課程核心小組約30名教師,各科皆有1-3位參與,最內圈我暱稱為小核心,由我和3位教務工作夥伴組成,策畫課程核心小組的運轉。在去年上任之後,我即親自寫信邀請各科教師1~3名加入課程核心小組,將週五下午第一節排空,連接午餐時間,有兩個小時可用,定期帶領這群伙伴以團隊共創、匯聚群策的工作坊,從課綱共讀到凝聚願景及學習圖像共識,我們很珍惜每位夥伴犧牲午休奉獻的時間,所以在每一次工作坊前,小核心的夥伴會聚在我辦公室共備該次工作坊要達成的目標、處理的議題、引導的方法、步驟。由於有詳盡的規劃,加上引導工具的協助,我們克服了許多挑戰,順利達成預設的目標,在去年11月下旬的全校工作坊,成員出席踴躍,我們共同淬鍊出學生的學習圖像:以培養「為學求真、做人求善、生活求美」與世界接軌的領導人才作為課程設計的藍本。第一個主軸是「為學求真」,以定向負責、自主學習、創新思辨為指標。第二個主軸是「做人求善」,以溝通互動、團隊合作、社會關懷為指標。第三個主軸是「生活求美」,以身心健康、挫折容忍、品味生活為指標。這三兼優的主軸涵蓋了4C學習(Critical thinking批判、Creative thinking創造、Communication溝通、Collaboration協作),也和107總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精神、興大附中校訓「真善美」相扣合。
三、特色課程發展拉出學校第二條上升曲線
英國知名管理學家韓弟在《THE SECOND CURVE,第二曲線》這本書指出,成功者只做兩件事,一、時時檢視第一曲線,二、常常思考第二曲線。組織必須在第一曲線到頂之前,就開始創造第二曲線。第二曲線觀念並不難,困難的是如何具備:1.觸發第二曲線的覺察力。2.擘劃第二曲線的想像力。3.建構第二曲線的執行力。當組織內有人覺察到該另創高峰,而那個時候組織成員多數還沈浸在成長攀峰的滿足中,如何說服大家啟動第二曲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不容易,所以大多數的組織都錯過二度躍升的最佳時機。
興大附中自創校以來,由於策略正確、團隊用心,在招生與升學表現拉出了第一條成長曲線;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107新課綱即將實施,考招連動的轉變,將影響學校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是否精緻落實。目前的考招草案朝向X+Y+P模式。X+Y,類似目前的學測與指考,與107課程對應的是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而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彈性學習因各校開課不同,不會納入考科,但會影響P,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可以預期的是,當少子女化持續嚴重,未來各大學的招生配比應該還是持續朝降低考試分發比例、增加推薦申請比例的方向走。在申請階段,包含修課紀錄在內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角色日益重要。因此,高中如何協助學生完備化、精緻化其學習歷程檔案,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而老師能利用甚麼時間協助輔導學生呢?最好的策略是透過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讓學生在正式課程中即持續累積學習紀錄。特別是,課程屬性比較偏向統整實踐性質的,例如跨領域專題實作,教師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累積成果,並在老師多元評量規準的引導下,整理出符合實踐、省思的學習報告。簡言之,這些未劃歸到大考的課程,不是沒有意義的課程,除了課程本身呼應核心素養的培養,它還具備輔助學生建置學習歷程檔案的鷹架功能。未來,各校特色課程的完備與否,也相當程度影響學生拿出去的歷程檔案精緻度。
我在大型會議對同仁分析這些政策,也取得了同仁的認同:興大附中應該積極以創新課程彰顯學校特色,拉出第二條成長曲線。以課程多元化、校本化和選擇性為策略,形成學校課程發展的基本思路。這其中,多元化是綱,選擇性是目,校本化是立足點,也是學校特色創建的起點。課程多元化涵蓋課程設計參與者的多元化、課程內容的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學習評量的多元化。課程選擇性既指課程研發對資源的選擇,也指學生對課程提供的選擇,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選擇。而校本化是指基於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社區資源的校本化思考。
四、「嚴謹不嚴肅,多元不淺碟,具體不空洞」的三項教學設計原則
107課綱比以往更強調「自主學習」,這也是呼應世界的學習趨勢而做的設計。推廣學思達教學法不遺餘力的中山女中張輝誠老師曾分析「為什麼學生不再主動學習?」,他說,與上一代相比,這一代「不用靠讀書來翻身、有太多事比讀書有趣,課堂知識和生活、生命無關」。他進一步指出填鴨教育是影響主動學習的主因。填鴨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不斷講述、不斷小考。就教學法來看,沒有哪一種教學法是對或錯。有許多的名師,可以將講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從學習金字塔來看,有這麼多的教學方法,為什麼我們總習慣選用一種呢?更何況不同的教學策略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究其原委,一方面除了進度趕課,另一方面是老師的授課習慣,還有學生也已習慣。
107課綱也釋放了較多的學分,讓各高中發展校訂課程。但若沒有先掌握好課綱的精神,即匆匆忙地開發課程,恐怕會陷入錯誤的徒勞迴圈。相較於內容導向課程,107課綱更重視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換言之,它希望學生不急著學會很多內容,但要學會一些可以帶著走的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未必全部都能用紙筆測驗出來,所以,前面提到的X+Y+P,P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將成為大學取材時的重要參採。它未必只看這個學生得了多少獎,分數幾分。我私下和許多教授談過,他們表示,希望從歷程檔案看到學生從過程學習到甚麼,包含學生在專題或實驗失敗中學到那些經驗。
活化課程不是弄一堆活動,而要時時扣緊是否穩紮了學生的學習力。這和學校成員對自己學校的定位有關,以興大附中來說,我們清楚地定位,學校不僅是頂尖大學的學術準備,還要與世界接軌。因此,我提醒老師在活化教學時要掌握的原則:嚴謹不嚴肅,多元不淺碟,具體不空洞。近幾年,我在看過一些學校的活化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者常常忽略了嚴謹(serious)的重要性。這裡所談的嚴謹不是不苟言笑,而是學術上的嚴謹與專業的卓越(academic rigor and professional excellence)。以教學參觀為例,學生能夠到外面走走,心情是雀躍的,但若沒有嚴謹的設計就容易流於玩樂的遠足。我甚至看過帶出去參觀時,老師走老師的、學生走學生的,中間幾乎沒有任何引導設計,時間到了又再坐車回學校,很快樂的一天,但是幾乎沒有發生任何學習改變。科博館孫維新館長曾提到探究學習要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所以是有意義、有目標的問題引導。如此說,不是否定參觀教學的功能。任何的教學活動,很難從活動的表象去分辨玩或學的差異,但至少可以從以下兩點確認是否符合serious的原則:1、學生的實際參與,2、老師是否有設計合宜的評量規準(rubrics)來評量學習產出。快樂學習不是玩樂,那是安樂死。真正的學習快樂,是發生在「悟與得」的內在欣喜,以及同儕互動「施與受」的人際感動。我們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將他們從漠然學習的狀態帶進投入學習(engaged learning),但老師一定要清清楚楚明白這項教學設計是否有意義?所產生的學習改變在哪裡?
聚焦在學生學習成效的特色課程正是附中的第二條上升曲線。但特色課程不是走馬看花的玩樂課程,特色課程應該是扣合核心素養、深化帶著走能力的精緻學習。如何才能讓學生投入在學習當下,而非熱鬧好玩而已。該如何檢驗?除了參與的人次、滿意度之外,應該優先檢驗學生的學習歷程和產出是否嚴謹。我認為可以用三個「實」字說明如何努力以達到多元、具體又嚴謹的學習。
1.「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和組織/企業/社區合作,走進真實情境,確保學到的是能做出改變的真才實學。例如,媒合學生參與校外的真實專案,提企畫給企業/組織,完全是真槍實彈將所學展現。
2.「實作」的教學策略:將探究、動手做、協作(inquiry、doing、collaboration)列入主要學習策略之一。
3.「實在」的學習評量:採多元評量,建立rubrics。讓學習評量不再只是紙筆測驗,而有更符合學習主題的評量方式。
透過自律且嚴謹的學習設計,像訓練肌肉一樣養成學生的恆心毅力,培養學生自我引導邁向成功,而不是依賴著師長的從旁催促。丹尼爾.高曼,與彼得.聖吉合著的「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提到面對分心世代,從社交、情緒、毅力等方面下功夫,可以培養學生夠強韌,足以跨越舒適圈的內在專注學習力與續航力。這樣的人才,才真正具備去世界闖江湖的知識、見識、膽識。
張忠謀先生曾說:台積電用人,首重應徵者是否與公司「志同道合」。「志同道合」的「志」是公司願景,「道」是企業文化。同一個團隊,若願景不同,無法聚焦施力的方向;文化不同,難以統合工作的節奏與標準。
一、 開放式領導是學校經營趨勢
願景如何產生?有人說,這是領導者的事;有人說,必須由下而上才對。都對,但也不盡完整。從我實務經驗來看,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叉論述形成的,關鍵在「多元參與」與「深度匯談」。每一個偉大的組織都有一個偉大的願景。但不是因為這個願景偉大,而是因為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深深地相信願景。
荷蘭阿姆斯特丹在市政規劃時,應用了wiki維基百科共創的精神邀請市民共同寫2040年的城市想像故事,後來成為官方施政願景。面對107課綱,興大附中採行了wikischool的概念,由團隊共同想像:新課綱實施三年後,對110年的學校風貌、學生圖像的期待是甚麼?有了願景、學生圖像之後,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團體活動、加深加廣等整體課程地圖的輪廓,才能有所本的描繪出來,不會有「去年做這個、今年做的又與去年接不上」的焦點模糊。欠缺整體系統思維的課程發展,在連貫性、統整性會有問題。21世紀是社群的時代,也是公民做主的時代,城市治理如此,學校經營也是如此。
二、團隊共創凝聚學生學習圖像
組織要達成共識,前提是有一個友善安全的環境,讓成員能暢言自己的想法,領導人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去年八月到任之初,為了讓同仁理解我的理念,我提出了「幸福興附,大器千里」八個字描述我對興大附中的願景想像。我期待,它是一所能培養學生具備讓「自己幸福」的核心素養,且擁有「助人幸福」的大器胸懷的學校。這裡所談的幸福,不是小確幸,而是大格局的夢想。
教育的成功在於成就每一個獨特的生命。綜合我前述的「自己幸福,助人幸福」理念,我認為成功=構築每一個幸福生命金字塔。孫永新教授説,生命最終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長、寛、高三重屬性共同決定的。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寛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從教育來看,與生命之長有關的,例如健康促進、醫療衛生、運動休閒。與生命之寬有關的,是經驗與視野教育,例如人際社交、社會實察、自然探究。與生命之髙有關的,主要是情緒教育、心靈信仰、價值思辨等哲學課題。長寛高三軸立體構築了生命的「器量」。在這三重屬性之中,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質屬性,離開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為簡單的動物屬性,不可稱其為人。所以,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寛、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人的成長,或者説教育的意義,就像建造一座金字塔般,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寛為底座,底座愈牢固寬廣,精神生命之高則愈能堅不可摧,直至高聳雲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如同前述,願景共識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交叉論述形成的。我的想法只是組織成員的其中之一,我需要眾智薈萃。沒有誰的願景最好。最好的願景是組織成員多數認同的願景,最好的願景是能激發成員工作熱情的願景。興大附中在發展課程的過程,我設計了三層次的工作圈。最外圈是全校成員,中間是課程核心小組約30名教師,各科皆有1-3位參與,最內圈我暱稱為小核心,由我和3位教務工作夥伴組成,策畫課程核心小組的運轉。在去年上任之後,我即親自寫信邀請各科教師1~3名加入課程核心小組,將週五下午第一節排空,連接午餐時間,有兩個小時可用,定期帶領這群伙伴以團隊共創、匯聚群策的工作坊,從課綱共讀到凝聚願景及學習圖像共識,我們很珍惜每位夥伴犧牲午休奉獻的時間,所以在每一次工作坊前,小核心的夥伴會聚在我辦公室共備該次工作坊要達成的目標、處理的議題、引導的方法、步驟。由於有詳盡的規劃,加上引導工具的協助,我們克服了許多挑戰,順利達成預設的目標,在去年11月下旬的全校工作坊,成員出席踴躍,我們共同淬鍊出學生的學習圖像:以培養「為學求真、做人求善、生活求美」與世界接軌的領導人才作為課程設計的藍本。第一個主軸是「為學求真」,以定向負責、自主學習、創新思辨為指標。第二個主軸是「做人求善」,以溝通互動、團隊合作、社會關懷為指標。第三個主軸是「生活求美」,以身心健康、挫折容忍、品味生活為指標。這三兼優的主軸涵蓋了4C學習(Critical thinking批判、Creative thinking創造、Communication溝通、Collaboration協作),也和107總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精神、興大附中校訓「真善美」相扣合。
英國知名管理學家韓弟在《THE SECOND CURVE,第二曲線》這本書指出,成功者只做兩件事,一、時時檢視第一曲線,二、常常思考第二曲線。組織必須在第一曲線到頂之前,就開始創造第二曲線。第二曲線觀念並不難,困難的是如何具備:1.觸發第二曲線的覺察力。2.擘劃第二曲線的想像力。3.建構第二曲線的執行力。當組織內有人覺察到該另創高峰,而那個時候組織成員多數還沈浸在成長攀峰的滿足中,如何說服大家啟動第二曲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不容易,所以大多數的組織都錯過二度躍升的最佳時機。
興大附中自創校以來,由於策略正確、團隊用心,在招生與升學表現拉出了第一條成長曲線;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107新課綱即將實施,考招連動的轉變,將影響學校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是否精緻落實。目前的考招草案朝向X+Y+P模式。X+Y,類似目前的學測與指考,與107課程對應的是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而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彈性學習因各校開課不同,不會納入考科,但會影響P,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可以預期的是,當少子女化持續嚴重,未來各大學的招生配比應該還是持續朝降低考試分發比例、增加推薦申請比例的方向走。在申請階段,包含修課紀錄在內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角色日益重要。因此,高中如何協助學生完備化、精緻化其學習歷程檔案,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而老師能利用甚麼時間協助輔導學生呢?最好的策略是透過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彈性學習,讓學生在正式課程中即持續累積學習紀錄。特別是,課程屬性比較偏向統整實踐性質的,例如跨領域專題實作,教師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累積成果,並在老師多元評量規準的引導下,整理出符合實踐、省思的學習報告。簡言之,這些未劃歸到大考的課程,不是沒有意義的課程,除了課程本身呼應核心素養的培養,它還具備輔助學生建置學習歷程檔案的鷹架功能。未來,各校特色課程的完備與否,也相當程度影響學生拿出去的歷程檔案精緻度。
我在大型會議對同仁分析這些政策,也取得了同仁的認同:興大附中應該積極以創新課程彰顯學校特色,拉出第二條成長曲線。以課程多元化、校本化和選擇性為策略,形成學校課程發展的基本思路。這其中,多元化是綱,選擇性是目,校本化是立足點,也是學校特色創建的起點。課程多元化涵蓋課程設計參與者的多元化、課程內容的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學習評量的多元化。課程選擇性既指課程研發對資源的選擇,也指學生對課程提供的選擇,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選擇。而校本化是指基於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社區資源的校本化思考。
四、「嚴謹不嚴肅,多元不淺碟,具體不空洞」的三項教學設計原則
107課綱比以往更強調「自主學習」,這也是呼應世界的學習趨勢而做的設計。推廣學思達教學法不遺餘力的中山女中張輝誠老師曾分析「為什麼學生不再主動學習?」,他說,與上一代相比,這一代「不用靠讀書來翻身、有太多事比讀書有趣,課堂知識和生活、生命無關」。他進一步指出填鴨教育是影響主動學習的主因。填鴨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不斷講述、不斷小考。就教學法來看,沒有哪一種教學法是對或錯。有許多的名師,可以將講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從學習金字塔來看,有這麼多的教學方法,為什麼我們總習慣選用一種呢?更何況不同的教學策略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究其原委,一方面除了進度趕課,另一方面是老師的授課習慣,還有學生也已習慣。
107課綱也釋放了較多的學分,讓各高中發展校訂課程。但若沒有先掌握好課綱的精神,即匆匆忙地開發課程,恐怕會陷入錯誤的徒勞迴圈。相較於內容導向課程,107課綱更重視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換言之,它希望學生不急著學會很多內容,但要學會一些可以帶著走的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未必全部都能用紙筆測驗出來,所以,前面提到的X+Y+P,P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將成為大學取材時的重要參採。它未必只看這個學生得了多少獎,分數幾分。我私下和許多教授談過,他們表示,希望從歷程檔案看到學生從過程學習到甚麼,包含學生在專題或實驗失敗中學到那些經驗。
活化課程不是弄一堆活動,而要時時扣緊是否穩紮了學生的學習力。這和學校成員對自己學校的定位有關,以興大附中來說,我們清楚地定位,學校不僅是頂尖大學的學術準備,還要與世界接軌。因此,我提醒老師在活化教學時要掌握的原則:嚴謹不嚴肅,多元不淺碟,具體不空洞。近幾年,我在看過一些學校的活化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者常常忽略了嚴謹(serious)的重要性。這裡所談的嚴謹不是不苟言笑,而是學術上的嚴謹與專業的卓越(academic rigor and professional excellence)。以教學參觀為例,學生能夠到外面走走,心情是雀躍的,但若沒有嚴謹的設計就容易流於玩樂的遠足。我甚至看過帶出去參觀時,老師走老師的、學生走學生的,中間幾乎沒有任何引導設計,時間到了又再坐車回學校,很快樂的一天,但是幾乎沒有發生任何學習改變。科博館孫維新館長曾提到探究學習要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所以是有意義、有目標的問題引導。如此說,不是否定參觀教學的功能。任何的教學活動,很難從活動的表象去分辨玩或學的差異,但至少可以從以下兩點確認是否符合serious的原則:1、學生的實際參與,2、老師是否有設計合宜的評量規準(rubrics)來評量學習產出。快樂學習不是玩樂,那是安樂死。真正的學習快樂,是發生在「悟與得」的內在欣喜,以及同儕互動「施與受」的人際感動。我們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將他們從漠然學習的狀態帶進投入學習(engaged learning),但老師一定要清清楚楚明白這項教學設計是否有意義?所產生的學習改變在哪裡?
聚焦在學生學習成效的特色課程正是附中的第二條上升曲線。但特色課程不是走馬看花的玩樂課程,特色課程應該是扣合核心素養、深化帶著走能力的精緻學習。如何才能讓學生投入在學習當下,而非熱鬧好玩而已。該如何檢驗?除了參與的人次、滿意度之外,應該優先檢驗學生的學習歷程和產出是否嚴謹。我認為可以用三個「實」字說明如何努力以達到多元、具體又嚴謹的學習。
1.「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和組織/企業/社區合作,走進真實情境,確保學到的是能做出改變的真才實學。例如,媒合學生參與校外的真實專案,提企畫給企業/組織,完全是真槍實彈將所學展現。
2.「實作」的教學策略:將探究、動手做、協作(inquiry、doing、collaboration)列入主要學習策略之一。
3.「實在」的學習評量:採多元評量,建立rubrics。讓學習評量不再只是紙筆測驗,而有更符合學習主題的評量方式。
透過自律且嚴謹的學習設計,像訓練肌肉一樣養成學生的恆心毅力,培養學生自我引導邁向成功,而不是依賴著師長的從旁催促。丹尼爾.高曼,與彼得.聖吉合著的「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提到面對分心世代,從社交、情緒、毅力等方面下功夫,可以培養學生夠強韌,足以跨越舒適圈的內在專注學習力與續航力。這樣的人才,才真正具備去世界闖江湖的知識、見識、膽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